潜心治学以人为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潜心治学以人为本

任军权

任军权

摘要:笔者在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后,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教研及管理工作有了一番新的认识。本文从观念更新入手,分别从教育、教学、教研、管理四方面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教育;教学;教研;管理

作者简介:任军权,任教于甘肃省会宁县甘沟中学。

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学骨干教师培训班,领略了专家学者们的风采,感受了名校的效应后。首先,笔者深深地感到,处在基层教学信息相对封闭、视野相对狭窄、研究相对肤浅的现实环境当中,难免让我们的视角错位,观念保守甚至落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用全新的理念审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科学的方式、方法和结论。

从教育工作来看,我们缺乏艺术审视,依靠惯性自然运作,参与消极,操作简单机械,品位境界不高,用爱心浇灌教育对象的投入不够,对作为教育主体对象的学生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认识不全面、不科学,因而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情况严重存在。我们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把它提高到一个认识的高度,作为促进教育教学的动力。我们关注弱势群体不够,而是津津乐道于精英教育。教育的本来面目是让每个人都有积极健康的发展,而不是仅仅成就精英,淘汰弱势群体。孔子说:”有教无类”,又说:”因材施教”,所以,我们的教育也应着眼并关怀于后进学生的培植与发展。

从教学业务来看,比较学者专家们的学识渊博、出口成章、旁征博引、见解独到的风采,让我们真正感觉到勤修专业、尽显学者魅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的教学之所以缺乏成果,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专业知识有缺漏,不系统,不广博,因而很难融会贯通,左右逢源,新颖独到。

从教研活动来看,我们教研缺乏求实务真的精神,教研活动多应付,且停留在写低水平的论文、教案,进行无关痛痒的说、听、评课,以及先有结论后编过程的无研究之课题。教研应注意个案研究,不断积累案例,进而形成课题;还应实事求是,严谨科学地得出结论,从而指导教育教学。

从教育管理工作来看,无论是校长个人还是学校,都缺乏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因而管理的导引方向不明确,不稳定,管理方式上常常是哪里出问题去管理哪里。管理的整个环节也不完整,常常忽视起点和过程的评价,都特别的关注最后的结果,失去管理的公平性。特别是对管理过程的合理性、创造性、发展性等方面往往是态度消极,不思作为。

在北师大培训期间,笔者也参观了多所北京地区的名校,总结出五个方面的体会与感悟,以期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及管理。

一、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情境与氛围,以完善的设施将为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从而由外及内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修养与素质。学校的校容校貌,也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

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北京几所名校的课堂上,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表现出的和蔼的教学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课时教师时常走下讲台,亲切的回答问题,进行辅导,不时地用激励语言鼓励学生。他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和主动参与的氛围,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适时启发、引导和点拨。将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分析讲解,其他学生提出质疑,再由主讲学生解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余,教师就像朋友一样,倾听每个学生的心声,真正的由权威型转为伙伴型。在对学困生的管理上更值得我们借鉴,这些名校都非常重视人的社会属性,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学困生适时引导帮助,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进行放大,由此将他们引入正道,而不是呵斥、体罚或者完全放任自流。

三、有声有色的特色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特色就是办学者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办学思想的生动反映。这种教育思想是学校教育者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教育活动的一种独到认识。这种认识,不仅仅来自于理论学习,更来自于教育实践,是教育者在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相互融合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种思想不是仅仅用漂亮的文字剪贴在学校的宣传栏中,或刻在学校大门口的石碑上,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学校办学者的头脑之中,并渗透于各种教育行为之中的。而我们参观访问过的首都名校都依据本校的优良传统和教学的资源优势,开发开设了许多校本课程。经过不懈努力,一些校本课程发展成为特色教育的项目,老师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很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这些有地方特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程的开设(音、体、美的不同分项),学生不仅了解了本地风土人情,还切实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整体素质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些课程的开设使相当一部分厌学的学困生集中了注意力,找到了发挥特长的用武之地,由此而自我肯定,提高了自信心,走向了良性发展的正道。

四、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并重

素质教育是学校发展的长久之计,它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在我们的感觉中,首都地区的学校,特别是一些名校,素质教育的落实比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学校好的多。在这里,学生既学课本知识,也有普遍的文化艺术教育,还有较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即使孩子们将来考不上大学,也会拥有一技之长,凭借这一技之长,可以在社会上立足,进而发展。这样一来,学生就具备了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对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标的地区和学校应是很好地借鉴。

五、继续教育是教师永葆活力的重要举措

我们知道,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几乎无一例外,北京地区的名校都有完善的继续教育制度和计划,并能实施落实,因而教师队伍视野开阔,知识建构合理,理念超前,能够认清教育形势。他们的校本培训实在有效,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频繁而范围广大,多数延伸到了国外。中短期在职学习培训和离职进修同步进行。这些继续教育措施使得教师特别是一些老教师永葆思想活力、知识活力,从而减缓了落伍的步伐。

总之,在向专家学者们学习过程中,我们深深感觉到:我们的教育、教学、教研、管理要上新台阶,我们就必须躬下身来,潜心修养,借鉴学习,以全新的理念,富有时代性的知识构建,科学的教育方法,投入到工作中。同时,还要不断地克服经验主义,寻找规律,更科学地育人和教学,否则,我们就会陷入”鱼就是鱼”的怪圈,得出”鸟是鱼身上长着翅膀的动物”这样的错误结论。另外,我们还要学会反思,多角度全方位提高自己,把自我评价、同事评价、专家引领结合起来。更要有责任意识,深刻体会教育对学生个人的深刻影响,对家庭、社会、国家的深远影响。一个孩子被送进一所学校的大门,孩子个人、几个家庭的责任就压给了学校,我们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这份责任。惟有如此,我们才对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和”阳光底下最神圣的事业”这些殊荣和称号!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甘沟中学

邮编:73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