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注入音乐的生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1

让语文课注入音乐的生命力

宁巧燕

宁巧燕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珍珠湖小学215100

古人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可见音乐具有改变社会风气的功能和力量,欣赏音乐既可以调剂精神,又可以受到教育,是一种高尚而有益的文化生活。如何把音乐这一美好的事物引入语文课堂中从而改善教学质量呢?我觉得语文课可注入音乐的生命力。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组织语文教学往往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或是老师采用沉默的方式,环视一周等待学生安静下来,或是课前齐唱歌曲,一首歌唱了几十遍究竟能给学生带来何种陶冶呢?更有新意的不过采用游戏的形式,先调动学生积极性,再引入正式的教学。这些做法固然有它们的作用,但效果不是如人所愿,学生对此只是机械的应付和附和。上完课,小结语必不可少,对于怎样用小结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其做法一般有两种:其一是教师用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兴趣,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其二是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这些方式效果如何呢?往往有时在走过场!

对于上述的教学方式,本人认为完全可以用音乐来代替。上课后学生一时很难从课间的兴奋状态中安静下来,此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音乐响起的时候闭目端坐,教师在必要时还得做好音乐欣赏的讲解,所谓“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了”。科学研究表明:小提琴、钢琴演奏曲目镇静效果特别明显。古筝曲灵动悠远,同样能扣住学生的心弦。

教学的导入部分也可在音乐的背景下完成。我在教授《草原》这一课时,在《美丽的草原》这首悠扬的乐曲中导入,把学生一下带入了茫茫的草原,让他们通过歌曲感受草原的美,对草原产生了喜爱之情,更增强了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

同时,课中可以在轻音乐中安排教学内容,如小组轻声讨论、感情朗读、思考问题。在舒缓的乐曲中讨论,可让他们轻松快乐地学习;在悠扬的音乐中朗读,可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在轻松的音乐中思考问题,可让他们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

如在上《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众鸟欢腾的背景音乐下假想一下它们可能在说些什么,学生们微闭双目,想象着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想象会不丰富吗?

课末的音乐欣赏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中的小结语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特定的环境下所产生的情感要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体会会有一定的困难,可借助音乐,实施“音乐欣赏”,使学生沉浸在音乐所创造的氛围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比如教授一些红军革命的文章,结尾就可以直接播放赞扬红军的英雄主义的歌曲,学生对红军的赞扬和崇敬之情远胜于老师单纯用语言讲述。

但我们所选择的音乐要符合儿童的生理特点。如小学低年级要倾向于趣味性为主,到高年级可选择有点抽象的曲目。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愉快地学习。作为辅助教学的音乐,应和文章内容紧密相连。

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中,就可选用《送别》:“苍亭外,古道边……”利用悠扬缠绵的音乐,一下子令学生感受到离别的伤感,直接进入诗的意境,文章的思想感情不言而晓。

再如,教学《月光曲》时,可直接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课前播放《月光曲》,使学生对于这一世界名曲有个初步的了解;课文最后,在这样具有感染力的音乐下朗读,能不读出情感来吗?

优秀的音乐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可以鼓舞斗志,振奋精神,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还可以给我们美的感受。这样具有生命力的音乐为什么不把它带入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