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外部性脑积水37例CT诊断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小儿外部性脑积水37例CT诊断分析

胡良平

胡良平(湖南省张家界市第二人民医院CT室湖南张家界427000)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8-0146-01

【摘要】通过对37例经CT检查证实为外部性脑积水患儿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得出结论: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CT所见,可以确认外部性脑积水,其中头颅CT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外部性脑积水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收集本院2002年8月-2004年8月期间收治的经CT检查实为外部性脑积水(EH)的37例患儿资料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7例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从24d-19mo,小于2mo3例,2-6mo24例,6-12mo7例,大于12mo3例。

1.2临床表现3例大于12mo的患儿因家长认为发育较周龄幼儿差而就诊;小于2mo的患儿中2例临床排除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7例患儿因发热咳嗽或腹泻就诊意外发现;其余患儿为头颅增大、不明原因抽搐、睡眠不安、易惊醒而就诊。

1.3检查方法使用西门子欢悦型全身CT扫描机,以OM为基线,全部病例均作轴位扫描,层厚层距10mm,部分病例加扫5mm层厚,均为平扫。

2结果

37例患儿主要CT表现为:双侧额部或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对称或不对称增宽,同时伴有大脑纵裂前部增宽,范围5.2-12.4mm和3.8-7.9mm,额顶部沟增宽增深,部分外侧裂池稍增宽、基底池扩大,部分环池、鞍上池扩大,伴或不伴脑室轻度扩大,以双侧侧脑室前角多见。其中4例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

3讨论

脑积水概念是指脑脊液在颅内过多蓄积。按脑脊淮蓄积的解剖部位不同称谓,脑脊液单纯蓄积在脑室内者称内部性脑积水,积水在皮质表面蛛网膜下腔者称外部性脑积水(EH)。婴幼儿EH由Dandy首次于1917年提出,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前囟未闭或珠网膜颗粒发育迟缓及脑脊液分泌增多有关,为交通性脑积水的特殊类型。脑炎、脑膜炎、硬膜炎、硬膜下血肿、脑室内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使蛛网膜发生机械性或炎性变化,可影响它对脑脊液吸收而导致本病[1]。亦见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恢复期等。本病发病年龄在2mo-1.5岁前,即囟门闭合之前。男性多见,临床特征为头围增大,而前囟膨隆、抽搐其次,常为就诊为诉。婴幼儿生长发育和智力均正常。本组病例与此基本相符。Maytal认为,头围增大,特别是短期内头围增大是EH诊断的依据[2]。头部CT检查是EH诊断主要方法,其主要CT表现为:(1)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增宽。可对称或不对称,其他区域蛛网膜下腔不宽或稍宽;(2)基底池主要是鞍上池扩大;(3)额顶区脑沟加宽加深,其它区域不加深;(4)脑室不大或轻度扩大;(5)脑室横径/颅腔模径<15%;(6)蛛网膜下腔最大宽径>5mm。如需排除其它原因脑积水,可选择MRI。EH主要需与脑萎缩的硬膜下积液鉴别。脑萎缩时表现为整个大脑蛛网膜下腔增宽,脑沟普遍性加深增宽,有时小脑脑沟亦加深,脑室扩大,大部分脑萎缩没有大脑纵裂前部增宽,有大脑纵裂增宽时亦是整个纵裂都增宽,但通常不局限于前半部。硬膜下积液表现为颅内板新月型低密度区,可发生于一侧,亦可发生于双侧。半球凸面受压变平或轻度内陷,脑沟变平或消失改变,双侧可不对称,一般有外伤史或炎症病史[4]。外部性脑积水网膜下腔增宽,其内缘凹凸不平,沿增宽的脑沟走行。脑萎缩主要见于老年人,脑室周围白质常有斑片状腔梗或脱髓鞘病存在,而蛛网膜下腔积液主要见于婴幼儿。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CT所见,可以确诊EH,其中头颅CT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需注意与脑萎缩和硬膜下积液鉴别,必要时可行MRI检查。

参考文献

[1]曾幼鲁,曲风宏,黄晓伟.外部性脑积水CT和临床[J].中华放射杂志,1990,23(5):899-902.

[2]MaytolJ,AiraxezLA,EikinCM,etal.Externalhydro,cephalus:radiologicspectrumanddifferrentiationfromcerebtalatrophy[J].AJR,1987,148:1233-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