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以人文精神贯穿美术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以生为本,以人文精神贯穿美术课堂

童琼

常宁水口山高级中学湖南衡阳421513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科学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师为主的思想。面对美术课程,美术教师应转变观念和教学行为,体现人文精神,从生活美术的视角实施美术课程,以人为本,以师为主,以人文精神贯穿美术课堂激发学生学新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生以人为本教学方法变革

一、坚持以生为本作先导,实现教师自身理念和角色的转变。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美术的习惯,掌握学习美术的策略,发展审美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学习美术的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在美术创作和欣赏活动中的感情和想法;在表现与欣赏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这些美术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教师行为应定位在:首先,积极地去体会和理解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个性的展示与发挥;其次,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鼓励真情、大胆地表现艺术形象,肯定孩子们的审美情趣;然后,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引导形成良好的学习美术的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1、自主探索美术课程学习方式中

要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即通过临摹一些名作、优秀作品和按照教师的讲授去理解美术的学习方式,而应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在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创作与欣赏美术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对美的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善于发现、喜爱质疑、乐于探究一切美的存在,并努力学习美术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让学生看到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价值,同时看到自己的价值,在他们幼小心灵中埋下这颗艺术创造的种子,使他们成为爱美、会美、能创造美的高素质的一代。

2、从问题切入,在个性释放中提升

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例如《中国民间美术》一课,可以将它设计成一个游戏活动,用各种美术材料和工具布置出游戏场景,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活动中,鼓励学生随意选择,大胆尝试,自然而然地在实践中体验到各种材料、工具使用的特点及不同组合的不同效果,感受到中国民间工艺的魅力,并要求学生在体验之后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3、培养学生综合地思考与应用,在不断发现中完善

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在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中,触类旁通产生新的思想。引导学生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象思维等。如画树,可以画出春天的绿树,秋天的黄树,红树,那么可以不可以画出兰树、黑树呢?通过引导学生从光的角度看,从装饰寓意手法表现,从人心理、心情的感受上,学生明白了,只要画面需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去画,以此类推,学生就敢于用多种手法去表现事物。

三、课堂教学要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

(一)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不要将美术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这是所有美术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技能的学习,美术教育只把它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并不是它的终极追求。美术教师不仅仅教会学生鉴赏及画画,还要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人类迄今为止的大多数伟大文明成果,对这些伟大成果的知觉、理解、欣赏和评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教师要从各方面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加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在做法上,首先应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其次应将作品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可以从作品中发掘出人文内涵。

(二)在课堂上,创设学生自主体验的空间。

体验是一种人文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常常深刻地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强调体验就是强调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因为体验就意味着感觉、思考、分析、操作、开发和尝试。但体验在一些人的眼中似乎是微不足道的,是因为它处在没有经过理性分析的低级阶段,而不知,学生对绘画语言的学习,对美的法则的理解,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受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每个人同一事物有不同的体验。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体验,它是以自我为基础,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人的影响,面对着审美的对象,它不是仅关注对象本身,而是强调对象给予自身的感受,唤起自身的种种情感。学生在自主观察、理解、比较、尝试、操作、思考等一系列的体验方式中得到发展与提升。

(三)将选择人文主题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特点相联系。

我们发现,只有与学生的个人环境联系起来,才能使学习变得丰富多彩,鲜活充实,并获得持久的动力。引导学生对生活环境的观察,聆听和反思,感受生活和周围环境中体现的节奏、秩序、结构等与美术表现相关的要素,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使他们更全面和更深刻地领略艺术、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增强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并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品德,学会关心别人,关心生存的环境,加强孩子们的责任感,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在个别辅导中,老师要投入高度的工作热情,绝不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厌烦情绪,比如说埋怨学生,“这种问题我已经讲过许多遍了,你怎么还不会”等,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学生,你经常听到老师的这种埋怨,你还敢提问吗?当困难成堆无法解决时,你还会对这门学科感兴趣吗?所以,教师只有真正将教育作为一项自己热爱的事业,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当学生一出现困难,老师就满腔热情地出现在他们面前,帮助他们扫清面前的一个个障碍,他们才能在这一学科保持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转化为满腔的热情和坚强的信念,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了。这种围绕人文主题组织的课堂教学,不仅能有效地把人文内容和艺术技艺融合为一体,更能把美学、艺术理论基础知识、艺术创造融为一体。

四、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学生是明日世界的主人,更要参与明日世界性的竞争和挑战,要生存、要发展只有靠他们自己,靠终身的学习、创造和努力。学生的成功源于学生的信心,学生信心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师的鼓励,教师应多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善于为学生创造种种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尤其是一些画画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该耐心的鼓励他们,可以在课堂中适当的放宽作业要求,及时发现学生细小的进步并进行表扬,这样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内在的学习主动性。可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活动报告等,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改变“像不像”、“技能性”等单一化评价标准,体现美术的多样化、个性化、创造性等基本特征。

四结语

总之,老师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永萍.关于对美术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问题的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陈洁.美术课堂的永恒追求——浅议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艺术评鉴,2017(10):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