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产力社会形态思想新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2-12
/ 4

马克思生产力社会形态思想新探*

杨文圣王运敏

杨文圣王运敏

提要|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从生产工具方面来看,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等;从生产和分配方式方面来看,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等。而生产工具又决定生产和分配方式,因此生产力社会形态理论可以概括为:人类社会大体说来依次经历了以石器为标志的游牧社会,以铜器和铁器为标志的农业社会,以机器为标志的工业社会,人类社会目前正迈向以智能工具为标志的信息社会。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形态生产力生产工具

中图分类号|A121

作者信息|杨文圣,男,1972年生,河北滦南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博士后,河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050024;

王运敏,男,1968年生,河北邢台人,河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050024。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西方一些著名的未来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试图从生产技术的视角,把社会历史划分为若干阶段。主要有:美国政治哲学家丹尼尔?贝尔按照技术中轴原理,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提出人类历史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三个发展阶段。托夫勒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文明浪潮,相应出现了三种社会的更替。美国未来学家、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根据社会信息化的程度,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三个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他们批评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结构及其发展的分析方法的“单维性”,宣称作为社会制度的信息社会是超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中国学术界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应当借鉴当代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的把人类历史划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观点来充实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但是,研读马克思文本我们会发现,当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借鉴了马克思关于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划分的思想,并依据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信息社会”的概念。

一、学界关于生产力社会形态的论争

面对西方学者的挑战并受其启发,国内许多学者也提出要多维视角地考察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认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也应当包含技术社会形态或者生产力社会形态。

有学者认为,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与“经济社会形态”概念相联系,应该补充“技术社会形态”概念。所谓技术社会形态,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中某一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产业结构。马克思主义根据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把人类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等等。同样,把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的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概念加以改造,在技术社会形态的涵义上加以使用,并把它纳入历史唯物主义体系。许多学者也都持这一观点。

有学者指出,“所谓技术社会形态,就是以生产的技术特征所划分的社会形态。由于社会发展不同历史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技术上的客观标志,所以马克思有时直接以这些标志来称谓某一社会时期,如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等。”

以上可见,大多数学者主张用“技术社会形态”来指称从技术、生产工具、产业结构等视角划分的社会形态。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了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等范畴,却没有明确直接表达技术社会形态或者生产力社会形态的概念,只是从生产工具、产业结构等方面表达了社会形态划分的思想。笔者认为用生产力社会形态概括马克思相关思想更为准确。

按照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对生产力社会形态的划分,从生产工具方面来看,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等;从生产和分配方式方面来看,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等。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提出了“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气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的命题。他认为生产工具不仅是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的标志,而且也是时代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发展水平的标志。不过,在那里,马克思还是在论述生产力——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的辩证关系时举例说明了生产工具与社会形态的关系,举例说明与理论总结还是有差距的。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中,马克思清晰地阐明了生产力特别是生产资料对经济社会形态的决定作用,他指出:“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种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经济的社会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在劳动资料本身中,机械性的劳动资料(其总和可称为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远比只是充当劳动对象的容器的劳动资料(如管、桶、篮、罐等,其总和一般可称为生产的脉管系统)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同时,在第十三章开篇马克思就提出:“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因此,首先应该研究,劳动资料如何从工具转变为机器,或者说,机器和手工业工具有什么区别。”马克思认为工场手工业生产依赖于人力,而大工业生产依赖于自然力——机器,工业革命的起点是机器。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抹煞手工工具生产与机器生产的区别,因而不能正确说明各个不同的生产时代。这里说的“经济时代”、“社会生产时代”与“经济的社会形态”是同义语。马克思告诉我们,作为生产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的机械性的劳动资料,尤其是其中的生产工具,不仅是劳动力的物质要素,而且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客体化和对象化。即生产工具既是科学技术的物化,也是劳动者把在生产中获得的劳动经验、技能以及对外界的认识等转化为劳动产品的媒介,所以说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测量器”。而生产力又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化,进而推动社会形态的变迁。所以说,人类社会形态的历史嬗变,实质上是生产方式的变迁,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即生产工具不仅是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的标志,而且也是划分社会形态的客观尺度。正如列宁所言:“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二、以生产工具为视角划分社会形态

按照马克思的思想,以生产工具为视角,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等。

在研究社会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一直强调生产工具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意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到现在为止我们都是以生产工具为出发点,这里已经表明了在工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必然会产生私有制。在采掘工业中私有制和劳动还是完全一致的;在小工业以及到目前为止的整个农业中,所有制是现存生产工具的必然结果;在大工业中,生产工具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才是大工业的产物,这种矛盾只有在大工业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因此,只有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才有可能消灭私有制。”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工具的发展是私有制产生、发展、灭亡的基础。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提出了“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气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指出:“达尔文注意到自然工艺史,即注意到在动植物的生活中作为生产工具的动植物器官是怎样形成的。社会人的生产器官的形成史,即每一个特殊社会组织的物质基础的形成史,难道不值得同样注意吗?”在马克思看来,以生产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力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工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且生产工具的发展正如达尔文所注意到的“自然工艺史”一样,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拾级而上”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可以按照生产工具的变迁划分为若干阶段。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一处注解中写道:“尽管直到现在,历史学对物质生产的发展,即对整个社会生活从而整个现实历史的基础,了解得很少,但是,人们至少在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而不是在所谓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制造工具和武器的材料,把史前时期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同时,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马克思指出:“在以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和农业)的场合,机器被用来完成个别过程,而其他过程(尽管和那些用机器来完成的过程也是相连接的)则形成机器生产过程的中断,它们需要人的劳动并不是用来看管某个机械过程,而是为了实现生产本身。在机器时代以改变了的形式重新出现的工场手工业和大农业的情况就是这样。”这样,马克思依据生产工具,将人类社会划分依次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和机器时代。

纵观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生产工具的发展总是逐渐减少对自然界的依赖性,逐渐增加对自然界的控制而不断进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约三百万年前,人类史上首次发明了石器工具的制造。最初石器工具是极简陋、笨拙、粗糙,形状不规则。后来,随着对工具需要的增强和打制石器工具技术的进步,石器逐渐朝着小型、多样、精细方向发展。先后出现了砍砸器、尖状器和刮削器。这意味着人类开始用自己的活动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它标志着人类已经开始把自己和自然界对立起来,并提出了摆脱自然控制的要求。大约距今6000年前,随着科学的烧窖法出现,人类开始掌握炼铜技术,人类社会由石器时代发展到铜器时代。这时候,生产工具的形态和种类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产效率大大地提高了。“在这一阶段工业的成就中,特别重要的有两件。第一是织布机;第二是矿石冶炼和金属加工。铜、锡以及二者的合金——青铜是顶顶重要的金属;青铜可以制造有用的工具和武器,但是并不能排挤掉石器;这一点只有铁才能做到,而当时还不知道冶铁。”到了公元前1400年左右,人类开始掌握了冶铁技术,人类社会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坚硬、韧性高、锋利,远远胜过石器和青铜器。为了开垦土地的需要,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铁制农业生产工具,如锄头、斧、刀、犁、耙等。此时,人们开始用畜力、自然力等代替人力,如用牛马耕作,用风车和水力进行灌溉或加工粮食等。人类也发明了辘轳、筒车、翻车、石磨、织机等生产和生活工具,并在社会实践中广泛应用,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直到机器时代的来临,铁器时代延续了三千多年。马克思以磨为例描述了铁器时代生产工具的变迁:“在磨的历史上,我们看到,从罗马时期由亚洲转入第一批水磨时起(奥古斯都时代以前不久),直到十八世纪末美国大量建造第一批蒸汽磨为止,经历了极其缓慢的发展过程,这里的进步只是由于世世代代的经验的大量积累,而且这一进步的成果在以后也只是被零散地利用,并没有推翻旧的生产方式。”无论石器,还是铜器和铁器,这些生产工具都还是初级的工具,人的肌肉充当工具的动力系统,人的骨骼充当工具的传动系统,人的大脑充当工具的控制系统。这些工具是人类的活动的器官,人把这种器官加到自己身体的器官上,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但是这还只是人身体局部功能的有限延伸,还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类自身的局限,还没有从根本上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18世纪蒸汽磨的使用标志着机器时代的到来,它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劳动生产率,有史以来第一次使自然力从属于人力。如马克思所言:“大生产——应用机器的大规模协作——第一次使自然力,即风、水、蒸汽、电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机器的使用解放了劳动者作为工具的器官四肢,解放了劳动者作为工具的动力源的肌肉,解放了劳动者作为工具的传动系统的骨骼。马克思还预测了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劳动资料经历了各种不同的形态变化,它的最后形态是机器,或者更确切些说,是自动的机器体系。”

1920年,列宁认为克尔日扎诺夫斯基的《俄罗斯电气化的基本任务》一书的题词“蒸汽时代是资本主义的时代,电气时代是社会主义的时代”非常正确,认为电就是当时新技术的基础。列宁的这一论断,今天看来并不完全适用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复杂局面。但是,从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看,列宁秉承了马克思从生产工具的视角划分社会形态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三、以生产和分配方式为视角划分社会形态

按照马克思的思想,以生产和分配方式为视角,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等。

如前所述,学者们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技术(生产力)社会形态理论应当借鉴当代资产阶级学者关于人类历史划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观点。这告诉我们,似乎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从生产和分配方式方面对人类历史进行过划分,也没有提到过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等概念。

其实,通过研读马克思著作文本,我们发现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马克思引用了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关于人类历史划分的观点:“在通常称做野蛮社会的社会,即猎人社会,牧人社会,甚至在制造业未发达及国外贸易未扩大的不发达农业状态下的农业社会,情形就不是这样。在这些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工作,这就迫使他要不断地努力锻炼自己的能力……在未开化社会,虽然各个人的职业多种多样,但整个社会的职业却并没有好多样……相反,在文明社会,虽然大部分人的职业几乎没有多大差别,但整个社会的职业,则种类多至不可胜数。”在这里斯密提出了人类社会依次经历猎人社会、农业社会和文明社会。

深入研读马克思文本,我们发现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作为历史范畴使用了“游牧时代”、“封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或者“工业和商业社会”等概念,并进行了相关阐释。在《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论述道:“个人的生产行为最初难道不是限于占有现成的、自然界本身业已为消费准备好的东西来再生产他自身的躯体吗?即使在那些只须找到、发现这些东西的地方,也很快就要求个人做出努力、付出劳动(如狩猎、捕鱼、游牧),要求主体生产出(也就是发展)某些才能。再说,人们可以取用现有的东西,而无须使用任何工具(工具本身已经是预定供生产之用的劳动产品),无须改变现有东西的形式(这种改变甚至在游牧时代就已发生了)等等的这样一种状态,是非常短暂的,在任何地方也不能被认为是事物的正常状态,甚至也不能被认为是正常的原始状态。”此处他提出了“游牧时代”的概念并进行了阐述。马克思还指出:“在工业社会的这一基础得到充分发展的状态和家长制状态之间,存在着许多中间阶段,存在无数的色层。”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还明确提出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和演变的思想:“由封建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以及各国在世界市场上进行的相应的工业战争,都取决于资本的加速发展。”马克思还在《资本论》及手稿中多次使用“工业社会”一词。而且,早在1852年恩格斯致马克思的信中,两人讨论马克思的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第一章的英译文时,恩格斯提出:“我们建议用‘资产阶级社会’和‘工业和商业社会’这样的说法来表示同一个社会发展阶段,虽然前一种说法更多地是指这样一个事实,即资产阶级是统治阶级,不同于它取而代之执政的那个阶级(封建贵族),或者不同于它使之在社会和政治上处于从属地位的那些阶级(无产阶级或产业工人阶级,农民,等等),——而‘商业和工业社会’这个说法更多地是专门指这个社会历史阶段所特有的生产和分配方式。”

马克思认为,“游牧,总而言之迁徒,是生存方式的最初的形式。”在游牧民族那里,部落不是定居在某一特定的地方,而是哪里有牧草就往迁徙到哪里,就像野兽那样到处游荡。同时,“在游牧民族那里,土地仅仅是游牧生活的条件,因此谈不到占有土地。”后来,遇到特别富饶的自然环境,人才像猿猴栖息在某一棵树上那样定居下来,开始了农业生产。在农业社会,“土地财产和农业构成经济制度的基础。”人们对土地这种最初的劳动对象、原料贮藏地、实验场的占有,不是通过劳动获得的,而是劳动的前提。起初,土地是公共的,后来才逐渐地成为私有财产。在农业社会,手工业中和商业仅仅表现为土地财产的附属品,包括在土地财产之内。在生产工具方面,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先是人们用铜制工具代替了石器工具,继而又用铁制工具代替了铜制工具。到了近代,随着大机器的普遍使用,工业社会取代了农业社会,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来临了。

由此可见,马克思虽然没有像研究经济社会形态那样全面系统地阐述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划分的思想,但是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从生产和分配方式的视角研究社会历史的分期,并且明确提出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演进的思想。所以目前学界认为马克思主义应当借鉴当代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的把人类历史划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观点来充实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恰恰相反,当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借鉴了马克思关于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划分的思想,并依据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信息社会”的概念。

综上所述,从生产工具方面来看,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机器时代等;从生产和分配方式方面来看,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等。而生产工具又决定生产和分配方式,因此生产力社会形态理论可以概括为:人类社会大体说来依次经历了以石器为标志的游牧社会,以铜器和铁器为标志的农业社会,以机器为标志的工业社会,人类社会目前正迈向以智能工具为标志的信息社会。

*本文系

1.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研究(编号:S2011B13);2.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编号:11YJC710067)。

(责任编辑:高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