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2

浅析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

何云超

何云超(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各大高校在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程时都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就业指导目标的实现。笔者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

0引言

早在1995年5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就发出通知,要求在高等学校高年级学生中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已经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各高校的教学计划。应该说,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全国普遍高校当中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认识水平还是重视程度都正在逐步提高。放眼各大高校,讲座、开设课程、配备就业指导师等形式的就业指导工作正经历着从无到有的发展。从教学过程上看,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经历了从凭经验办事到系统规范指导的转变。这些转变对于完善该门课程的建设,促进教学改革,最终帮助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人生价值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转变过程中,我们也不难看到一些不足之处。

1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笔者至任职以来已经从事了五年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可否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正日趋完善。但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了一系列值得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1重形式,轻建设目前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以本校为例,本科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开设该门课程,并安排专门的辅导员老师隔周上课。从形式上看,一名本科学生在我校从大一开始到大四毕业,一共要上7个学期共126学时的就业指导课。若能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学生在毕业之际至少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并掌握灵活应试的技能。然后,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毕业之际都是临阵磨枪。这跟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上重其上课的形式,而轻视课程内容建设有很大的关系。很多辅导员对于该门课程都是应付为先,或安排学生自修,或安排学生看电影。到期末也是随便要求学生写个论文上交就结束课程。系统的教学内容、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根本无从谈起。

1.2重理论,轻实践《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要贯穿大学培养的全过程。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与法规、职业规划、求职准备工作、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这些教学内容当中,有一部分是理论教学所能完成的,而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目前,很多高校由于种种原因,一味地对学生强调就业形势如何的严峻,却没有静下心来手把手地交学生如何做一份漂亮的简历,如何穿着得体地参加面试。

1.3重“做事”,轻“做人”由于大一学生面临就业还有一段时间,很多辅导员、班主任就利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课时来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甚至利用课时来上其他专业课程的内容。当然,笔者承认,学生在毕业之际才领悟到大学四年学习成绩的重要性,这确实为时已晚。但是,经历过高考的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学校各种等级证书的压迫下,不论他们是否已经付诸实践,他们都无一例外地会认同“学习成绩是重要”的这一观点。然后大学生学业成绩仅仅可以反映出其是否拥有“做事”的能力,却不能反映出其“做人”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情商”,而这恰恰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大学生“情商”匮乏可以通过面试反映出来。例如不重视礼仪、缺乏诚信、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等。笔者认为“做人”的学问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光需要长时间的教育引导,还需要学生自己吃过一堑才能达到长出一智的效果。如果等到学生将要毕业,面试失败才明白“做人”重要的道理,那就严重滞后了。这也是高校中很多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却迟迟找不到工作的重要原因。

1.4重数量,轻培养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多高校都给毕业班指派专门的教师担任就业指导老师,有的甚至针对一个班级同时指派一名班主任外加一名辅导员担任就业指导工作。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相当重视。然而,很多高校忽视了一点,在就业指导课教师的选拔问题上,不需重“数量”,而需重“质量”。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新课程,在高校刚起步阶段,教师需在了解就业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同时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际关系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同时还需熟悉国家形势政策,具有开朗、乐观、积极的健康人格。但是,目前担任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教师主要是由学生工作队伍的教师或专业课教师担任。他们不但需要应付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而且很少接受专业的就业指导培训。必备的理论知识非常缺乏,因此很难胜任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任务,至于教学效果就更加无从谈起。要从根本上改变上述问题,完善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笔者认为,还需要从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出发。

2正确认识课程性质,完善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门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观的课程,其内容归根结底便是大学生的素质准备和发展指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素质人才的竞争程度日益激烈。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的经验告诉我们,完全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是以职业发展指导为基础的全方位指导。它包括对学生兴趣、性格、能力的素质测试,根据人职匹配理论,帮助学生选择职业发展方向,并帮助学生选择相关专业与课程,安排与职业发展方向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和完善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另外,开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对于大学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帮助大学生适时就业、成功创业以及促进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明确这一问题之后,前面谈到的问题也便迎刃而解了。

2.1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始,并贯穿大学四年。大学一、二年级,可以重点讲述职业生涯设计理论,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突出课程的基础性。重点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社交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等。大学三年级可以围绕强化学生专业思想、提高专业水平、确定发展方向为指导内容。大学四年级应该侧重择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使学生清楚就业形势,明确就业政策,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渠道。

2.2建立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这是提高就业指导成效的关键环节。要建立起一支符合要求的师资队伍,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应该加大对本校师资的培养力度,加强对他们的系统培训,通过鼓励和要求专任教师通过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的形式逐步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引进外援。比如聘请当地知名企业的领导者为就业指导顾问等方式,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外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他们可以采取办讲座、提供参观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就业指导的目标可以发现,《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各高校应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来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目标的完成。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模拟面试、参观考察人才市场、指导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案例教学等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今年2月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与网名交流的过程中提到,“一个人能有工作,不仅解决生存问题,也能体现一个人的尊严”。而大学生作为有知识的劳动者,能够合理体现自身价值显得尤为重要,而高校在这点上责无旁贷。通过实施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积极有效的教学引导,帮助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提高综合素质,了解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大学生合理、充分就业,既是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社会长治久安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的必须途径!

参考文献:

[1]周光勇,宋全政.高等职业教育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2]李迎春.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建设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