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乡村振兴“蓬莱样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乡村振兴“蓬莱样板”

王晓林

中共蓬莱市委党校山东蓬莱265600

摘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在产业兴旺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蓬莱市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将发展旅游的空间向山区拓展、向农村延伸,成功打造出了乡村振兴的“蓬莱样板”。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闻名遐迩的蓬莱阁、虚幻缥缈的“海市蜃楼”奇观、家喻户晓的“八仙过海”美传……蓬莱自古就以“人间仙境”的美誉响彻海内外,优美的滨海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大自然和老祖宗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庞大的游客资源,足以支撑蓬莱市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近年来,蓬莱市以全域旅游为抓手,将发展旅游的空间向山区拓展、向农村延伸,积极推动旅游与农村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特色村落有机嫁接、融合发展,成功打造了以马家沟村、木兰沟村、西院村等为代表的美丽乡村83个。2017年,全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380万人次,综合收入22.8亿元,占全市旅游综合收入的17.5%,打造出了乡村振兴的“蓬莱样板”。

一、蓬莱市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实现路径及成效

蓬莱市共有近500个自然村,村情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在发展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工作中,本着放大强项、补足短板的思路,坚持因地制宜,不断健全完善农村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元素,创新思维,拓展载体,努力将每年千万人次的庞大游客资源引向农村。

(一)坚持产业融合、提高效益,走内涵发展新路子

蓬莱市立足传统的优势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注入旅游元素,实现融合发展,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中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南王山谷君顶酒庄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流转项目区3个镇18个行政村1998户群众共6400亩土地,发展标准化葡萄基地,同时配套建设葡萄酒发酵车间、地下酒窖、酒庄会所等项目,进一步拓展了产业链条,有效带动了周边村集体增收、周边村群众就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马家沟村,发挥地处18公里葡萄长廊、紧临206国道的优势,依托招商引进的罗斯兰酒庄,深入挖掘本村的山、河、温泉等自然资源和“八大碗”餐饮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亲子游玩、果品采摘、特色餐饮、温泉洗浴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形成了集“有机果蔬采摘、深加工增值、休闲度假、观光旅游、葡萄酒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农业生态游休闲度假区。2017年,村集体总收入达到300多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500元,较全市平均水平高49.3%。

(二)坚持典型示范、以点带面,走梯次发展新路子

蓬莱市农村面广量大,各村经济基础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全面铺开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无法保证,为此我们集中力量,有计划、分步骤地打造亮点村、样板村,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方法,不断推动农村建设整体上层次、上水平。大辛店镇木兰沟村地处丘山山谷,该村借势周边“酒、湖、马”资源地利,多方筹资1000多万元启动实施了民居改建、道路硬化、景观塑造、农家乐培育等“十大工程”,形成了集葡萄采摘、美酒品鉴、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不仅村集体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四面八方的游客也让村民尝到了“农家乐”的甜头,村庄实力和形象整体提升。在该村带动下,周边新兴、山上宋家、邱山店等8个村也都围绕“酒湖马”资源,在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积极开发特色果蔬采摘、农耕体验、农家美食等旅游项目,多方促增收。

(三)坚持文化筑魂、深挖潜力,走特色发展新路子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承、传播、交流的载体和平台,文旅融合发展将极大丰富文化产品、服务的供给类型和供给方式,同时也将强有力地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中,我市积极促进胶东半岛民俗文化和八仙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以古村落、古民居、遗址保护和人文景观的挖掘传承为载体,着力打造集历史传承、文化交流、休闲教育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型特色村。蓬莱阁街道抹直口社区,充分发挥临海优势,以吃渔家饭、住渔家房、出海渔事体验等为卖点,大力发展渔家乐旅游,目前该社区渔家乐从业户已达到430多家,床位8000余张,年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0多万元,年可实现户均增收6万元。北沟镇的北林院村作为山东省传统村落,多方筹措资金800多万元,对村内保留的明清时期古街和贺氏故居进行修复性改造,恢复历史原貌。通过开发鱼塘垂钓项目、参观体验和果蔬采摘项目以及精品民宿项目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胶东民俗特色山村。

(四)坚持生态优先、保护资源,走绿色发展新路子

蓬莱市坚持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真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深入开展植树造林、河流池塘清洁整治行动,先后投入5亿元,对平山河、黄水河等流域进行了综合整治,将昔日的臭水沟打造成了水清、岸绿、景美的景观河、景观带,新增绿化造林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8%以上。大柳行镇南曲家村,通过与周边的黄金河度假村合作,对黄金选矿厂尾矿库进行生态恢复后,建设珍稀动物观赏区、拓展项目活动区、国防设备展示区、儿童游乐设施区、有机鲜果采摘区、休闲垂钓区、跑马场等项目,有效提升了景区承载能力,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

二、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

虽然我们在发展旅游业助推乡村振兴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工作中仍然面临着村级经济薄弱、资金筹措难,模式创新缺、同质化严重,上级资金散、整合使用难等问题。下一步,蓬莱市将着力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全力打好旅游扶贫攻坚战。

(一)夯实基层堡垒启动内力,解决“人”的问题

村级带头人方面,在着力选优配强村居党组织书记基础上,大力实施“农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利用市委党校和“仙境党员之家”学习教育智慧平台,开展经常性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基层治理规范化水平,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富致富本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方面,深化农村党员联户,实现村干部联系党员和村民代表、党员和村民代表联系群众两个全覆盖,发挥好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调动维护好群众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在工作中当主人、做主体、唱主角。

(二)整合社会资源注入外力,解决“钱”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先后争取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县、省农村厕所改造试点、农村公路网化等项目资金3.5亿元,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7亿元,极大缓解了资金投入不足难题。下一步,通过市级领导联系、市直部门帮扶、财政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共建等途径,多方凝聚合力,支持完善乡村旅游元素,夯实发展支撑。要推广“村集体+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协会”以及“协会+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和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乡村旅游企业为主体的运营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专业运作模式开发乡村旅游景区和民宿等项目。鼓励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推动乡村旅游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规范化发展。

(三)深化农村改革激发活力,解决“地”的问题

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构建支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有效维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体制机制,破除体制机制束缚。围绕政策落地,专门搭建了市、镇两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展了“鲁担•惠农贷”试点。目前,我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工作正在扎实推进,截至8月底,421村完成清产核资,核实集体经济土地总面积达到123.5万亩,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19.8万人,完成改革任务村11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