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谈舞蹈教学中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5-03
/ 1

三谈舞蹈教学中的“培养”

李铖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它具有自己特殊的属性与本性。有人说:“舞蹈是动作的艺术。”指的是以人体为工具,以艺术化的动作为物质材料;也有人说:“舞蹈是情感的艺术。”指的是以人物的情感或演员的情感为动力;大多数人都说:“舞蹈是艺术之母。”指的是从远古时期最先产生的舞蹈即与音乐、诗歌三者融为一体起,直到当今舞蹈仍与音乐、诗歌密切相关。这些话显然都有道理。

正因为舞蹈艺术本身具有上述这些特殊性,所以便决定舞蹈教学也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性。现就舞蹈教学的几个主要问题略抒浅见,以就教于同行。

一、综合素质的培养

舞蹈教学首先要高屋建瓴,从宏观全局出发,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切不可就舞教舞。

因为舞蹈的特殊性,所以要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和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来抓,要力避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常言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磨刀”的重要作用,也就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的道理。

那么,综合素质主要指何而言呢?笔者以为,应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

其一是思想品德素质。“德艺双馨”、“学演艺,先学做人”,我国前辈艺术家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从艺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继承。舞蹈是人的“形体艺术”,劳动量极大,所付出的辛苦与经历的艰苦也极多;舞蹈又是“青春艺术”,舞台生命极短,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昙花一现。所有这一切,都要求立志学习舞蹈艺术的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要具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真正具有“愿以汗水浇艺花,敢用身躯增欢乐”的舞蹈精神,并以此作为“舞魂”。

其二是心理情感素质。舞蹈是情感的艺术,每一个舞蹈语汇,都是情感的表达方式,缺少情感的舞蹈,就是“僵舞”乃至“死舞”,没有舞蹈的鲜活生命。因此要强化学生联想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力与情感投入力的培养,还要强化学生意志力与心理承受力的培养。

其三是文化艺术素质。艺术的高低,艺术家的高低,最终都要体现在文化的较量上。缺少文化素养,学生就很难成为真正的舞蹈演员,其舞蹈作品也就很难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不要说所表演的作品的文化含量与文化品位,就是一般演出的舞蹈节目,也离不开对作品时代背景、主题意蕴、风格特色、人物情感的文学层面的分析、理解、把握。不懂得舞剧《宝莲灯》系由戏曲《劈山救母》改编而来,不懂得这部舞剧是“线型戏剧式”结构,又怎么能成功地扮演剧中的人物呢?当然,艺术素质也很重要,音乐、美术(包括绘画、雕塑等)、建筑、园林等知识,都应尽量掌握。同样,不知道舞剧《丝路花雨》是“敦煌式”舞蹈,也就无法跳活“飞天神女”与“反弹琵琶”等独舞,根本不可能演绎出“复活了的敦煌壁画”。

二、基功技能的培养

如果说,综合素质是“软功夫”的话,那么基功技能就是“硬功夫”。综合素质决定制约着基功技能,反过来,基功技能又体现促进综合素质,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因此,舞蹈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把基功技能的培养作为“正业”、“主课”,绝不可不务正业、喧宾夺主。

基功包括腿功、腰功等;技巧包括连续性技巧(翻身类、转类等)、复合性技巧(平转接空翻、平转接掖腿或吸腿等)、高难技巧(个人特技)等。对学生要求要全、圆、难、严。并努力使技能转化为技巧。

当然,教学中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三、灵气悟性的培养

凡艺术创造都必须有灵气与悟性,舞蹈亦然。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灵气与悟性,要善于捕捉创作灵感,善于表现舞蹈艺术的韵律。要在表演中充分展现“闪光点”与“动情点”,像黄豆豆所表演的《醉鼓》那样,出神入化,魅力无穷。

为达此目的,教师必须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创造,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