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的适度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7-16
/ 2

语文课堂提问的适度性

武国英

武国英(灵璧县娄庄中学安徽灵璧234200)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活动形式之一,它是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教师的恰当提问可以更好的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促进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提问的适度性可以理解为适度、适时和适量。

【关键词】课堂提问;适度;适时;适量

Themodestnatureofthelanguageclassroomquestions

wuguoying

【Abstract】Askquestionsinclassistheclassroom,oneofthemostimportantformsofactivity,whichistheteacherstounderstandstudentsknowledgeandskillsofaneffectivemeans.Teachersintheactivationoftherightquestionscouldbebetterstudentsthink,tomobilizestudentstolearn,exploreinterests,thepromotionofclassroomteaching.Themodestnatureofthelanguageclassroomquestionscanbeunderstoodasappropriate,timelyandappropriate.

【Keywords】Askquestionsinclass;Moderate;Timely;Amount

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而一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适度提问,激活学生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语文课的提问是一种技巧,而适度的提问更是一种技艺。

如何适度提问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争先恐后的表现,既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一定要适度,可遵循下面几条原则。

1.适度原则

教师课堂上所提问题要与提问对象相匹配,问题应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即问题要高于或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其难易应处在学生潜在发展区之内,在学生经过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跳一跳”就可“摘到桃”的理想境界。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黄河,母亲河》时,觉得黄河离我们太远,热爱祖国的要求也不知怎样去实现,就把它改成《我们的家乡》进行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学生自选材料,自编自演出一套精心设计的节目,形式多样,有散文、诗歌的朗诵,有方言小品《宿州话》有相声《还是家乡美》等,“爱家乡”的旋律久久得回响在班级的上空。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文体,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了班级的整体语文水平。

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在不同的知识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有区别,宜由易到难。特别是难度较大的问题,一般要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旧到新、从易到难的小问题。只有当提问有恰当的坡度时,才能引发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同时,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也应视其具体情况而把握提问分寸,坚持面向全体,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从解答问题中受到获取新知的乐趣和自信,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探险”单元时,在学生把本单元的课文读过几遍的基础上,我发现学生对探险的刺激比较感兴趣,于是我就势利导,以“谁是真正的英雄”为主,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斯科特等人是英雄吗、刘连满呢?夸父和共工呢?你认为真正的英雄应该是怎样的?讲出你心中的英雄故事,评评心中的英雄人物,写写身边的英雄事迹……这样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做并且能从中获得成功的乐趣和自信。所以课堂提问要注意适度原则。

2.适时原则

适时,即是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进行提问点拨。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还在“发愤”求“知”,但又不能立刻“知”,思维处于“困惑”之时,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火候”,及时进行“解惑”。此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激发了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如在教学《黄河颂》后学生大多被作者那种豪迈的激情、爱国的气势所感染,我就及时设计一些问题: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激情?其写作目的是什么?假如你生在作者那个时代你看了这篇文章后会怎么做?今天的你学过课文后打算怎么做?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教师的教学视角也是课堂提问时机选择的重要依据。提问的时机一旦迎合了教学的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这便是最佳的时机了。在教学《伤仲永》时,我先教学记叙部分,学生充分掌握这部分后,我问学生:学过这部分后你们有何感想?假如你是方仲永,你会和他的结局一样吗?学生充分思考积极发言后,再教学课文的议论部分,学生对这议论部分的理解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学生既开拓了思维,又理解了课文真是一举两得。

3.适量原则

适量,指恰到好处地掌握数量、度量。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静地思考,反而破坏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欣赏,割裂了文章的完整性,每一次提出问题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

如教学《丑小鸭》时,我设计了这样几题。(1)丑小鸭遭到哪些歧视和打击?(2)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抱什么态度?学生带着这二个问题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应该是没问题的。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后再问;(3)丑小鸭有什么追求?(4)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学生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再进行丑小鸭形象现实意义的讨论。这样学生很容易的学习了课文,达到了本文的学习目标。而如果这几题同时出台,学生可能会不耐烦而敷衍了事,也就无法冷静思考,更不用说去欣赏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

所以说语文课堂的提问应该适度。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语文,学习语文,提高班级语文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