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音乐语境下的蜀派二胡曲风发展研究——以舒昭西南音乐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西南少数民族音乐语境下的蜀派二胡曲风发展研究——以舒昭西南音乐观为例

李丹

(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自贡643000)

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研究中心项目资助项目编号:MYYB2018—11

摘要:中国西南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独具特色,造成音乐形态多种多样,既争相斗艳,又相互包容,让西南地区音乐五彩斑斓,百花齐放。西南地区主要以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为主,分布着藏族、彝族、白族、羌族、侗族等55个少数民族。蜀派二胡是在西南民族音乐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二胡流派。大量的蜀派二胡曲目都取材于丰富的西南少数民族音乐,在作品创作上,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特色为蜀派二胡作曲家提供了大量灵感,尤其出生在云南的蜀派二胡第一代传承人舒昭贡献较大,他结合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以我者的身份深入挖掘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内涵,将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二胡化。本文将舒昭先生的西南民族音乐文化观与西南少数民族音乐语境相结合,探讨蜀派二胡曲风的发展。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音乐语境;蜀派二胡;舒昭;曲风

舒昭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四川音乐学院教授,更是蜀派二胡第一代大师,见证了当代二胡的整个发展过程,曾为朱德总司令演奏。舒昭先生出生于1936年5月,是来自云南大理的白族人,也是充满了西南民族民间音乐的底蕴和学养的音乐学者,其家学渊源扎根在大西南,对西南少数民族音乐语境了解颇深。中学时师从于音乐家林之音、傅筠习二胡。1954年考入西南音专(现四川音乐学院),师从于段启诚教授。1955年,发表处女作--二胡曲《柴村欢舞》。1956年,创作二胡曲《明月归舟》、《洱海之滨》等,均由电台录音播放。1957年毕业于西南音专留校任教。作品经常在校内外演出中担任独奏,并创研了叠指持弓法。曾先后赴东北音专(现沈阳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深造,得到陈振铎、刘北茂、蓝玉崧等教授及丁珰、朱郁之、林之音、段启诚、傅筠等名师的指导。在基于西南音乐观上的乐曲创作、理论建设、胡琴音乐建设、胡琴艺术的发展,提出了很可贵的思想观念,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关于舒昭西南音乐观

提到舒昭老师西南音乐观,不得要说到他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思想。2007年舒昭先生在武汉召开的“黄海怀关于胡琴音乐发展论坛”上提出胡琴艺术应该多样化,而不是单一学术性质的。这个思想是从我们民族音乐的发展这个角度提出的,从历史来看,有很多大师,刘天华,阿炳,刘明远,都是精通几门乐器,互相有很大互补性,可以互相促进,从大师的成长来看,单独二胡一门乐器很不够,对二胡的发展也是很有限的,可以以二胡为主,兼顾学习高胡,板胡,坠胡,京胡等等,这对弦乐发展有很大裨益,除了姊妹乐器外,其他乐器也对胡琴音乐很大借鉴,很大发展。,例如刘天华,俞鹏也精通小提琴,大提琴等等。

二胡的多样化,不能是单一指向的学院教学,随着音乐文化教育进程的发展,二胡教育学分越来越独立,但教学指向越来越狭窄,所以舒昭老师提出的观点对我们学科扩充和二胡的多元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基于多元化的思想上,舒昭老师在二胡曲的创作上也是大量的融合了西南少数民族的音乐特色。这也体现了胡琴的另一个功能——器乐的声腔化。声腔化是胡琴艺术都会面临的现实问题。所谓声腔化,就是向民间学习,向地方学习,这实际上就是跟我们地方语言,跟我们的歌唱有密切关系的。舒老师在蜀派二胡作品的创作上吸收西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是切合了时代潮流的,也对应了我们国家“关于民族音乐往何处去”的问题,呼吁了民族音乐应该往什么地方走。

二、云南少数民族族音乐与蜀派二胡作曲技术的融合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除汉族外,云南聚居着如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等25个民族。各民族音乐语言各具特色又相互包容。舒昭老师作为云南大理的白族人,从小生活在云南白族群体,可以说云南白族音乐语言就是他的音乐母语,而对于云南其它民族的音乐语言,他同样有着深入研究。

1955年,年仅19岁的舒昭创作并发表二胡曲——《柴村欢舞》,这亦是舒昭老师的处女作。《柴村欢舞》采用了大量的云南少数民族音调,这种风格在蜀派二胡曲风中可以说是一次创新。舒昭老师在创作这首作品时,结合自身对白族传统音乐的理解以及二胡的现代技艺,充分借鉴、融合了白族音乐元素,风格别具,韵味悠长,具有多音乐元素的思想理念。这首作品旋律欢快流畅,表达了在洱海边上获得解放的各族人民愉快自豪的心情和载歌载舞的欢腾场面。云南少数民族歌舞往往都是欢腾的气氛的,例如节日的庆祝,婚姻嫁娶等。而在舒昭老师那个年代,二胡曲风的潮流都偏向于表达悲伤,忧愁的情绪。但这首《柴村欢舞》显然在风格上与当时流行的二胡曲风截然不同。这首作品的创作表明二胡不仅能表达哀伤忧愁的情绪,对欢快激动的场面一样可以精准把握。在蜀派二胡曲风的发展上,这更是一次创新与进步,亦为蜀派二胡增添了色彩。

在西南民族民间音乐的这个观念上,舒昭老师还创作了一些具有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小乐曲,为初学者的二胡教学也做出了贡献。例如乐曲《快乐的夏令营》就吸收了彝族乐曲《快乐的啰嗦》的音调,彝族乐曲《快乐的啰嗦》是一首短小精悍且旋律通俗易懂的作品。这首作品也常被选取在少儿音乐教材中,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舒昭老师借鉴了其主要旋律并融合二胡演奏的技巧,让它变成一首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又有针对性技巧训练的练习曲,在儿童二胡教育上,这首作品不仅能为孩子带来欢乐,也能对二胡演奏技巧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在蜀派二胡推广和传承上,舒昭老师作为蜀派二胡的传人对其作品的整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二胡教学贡献都颇有深意,那么在西南的这几首作品中,《苍山抒怀》是舒老师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首作品原名叫《白家收割忙》,大量采用了白族的音调,轻快的节奏,表现了白族人民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从舒昭老师这一脉来看,在大西南地区,对教学,创作,理论研究以及胡琴学科学术的形成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的,实际上他在我国艺术人才的培养上是具有重要的内核的。其中他的两位儿子现已事业有成,培养成为我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其中,《小河淌水》就是大儿子舒虹老师二度创作的作品。这首作品是根据云南弥渡山歌所改编。

弥渡是云南的一个小县城,弥渡从遥远的古代走来,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滞留了人民的丰富情感,也沉淀着弥渡数不清的山歌小调。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小河淌水》。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阿妹歌声意切切,阿哥听来情真真。这首民歌堪称"东方小夜曲"。或唱或听,优美的旋律使人陶醉,熟悉云南的人,还会想起"到了弥渡,不想媳妇"的民谚。根据这样熟悉的主旋律,舒虹老师改编了二胡曲《小河淌水》。在这首作品,为了表现出夜晚月色撩人,寂静空灵的景象,舒虹老师采用了右手颤弓,由弱到强,由远至近。为了提高二胡演奏技巧难度,这首作品也应用了大量琶音,以练习二胡演奏的音准问题。对于入门的二胡学生而言,这首作品不仅能在其技艺上有所提高,更能扩宽学生在曲目演奏上的风格的把握,从而加强对作品情感的表现。

舒昭老师是一舒三杰,遍地开花,在二胡的人才培养,二胡的教程的编订,在二胡的乐曲的创作上都为蜀派二胡的发展做了大量的有效的工作,相信蜀派二胡未来的道路一定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段启诚二胡艺术研究[J].肖前勇.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1998(03)

[2]蜀派二胡曲创作风格特征研究[D].杨涵.四川师范大学.2012(03)

[3]于鹏传人与蜀派二胡[J].苑树青.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4(02)

[4]“双重乐感”理论在蜀派二胡中的实践与价值阐释[D].张亚多.四川师范大学.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