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应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循证护理应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观察

陈树红

(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病区四川遂宁629000)

【摘要】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病区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5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循证护理),每组分别为29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与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智能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均明显优于观察组。结论: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在对症治疗的同时,给予患儿循证护理,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疗效及远期疗效。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循证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3-0248-02

所谓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指的是新生儿在围产期窒息所引发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症状,具有发病急、病情重以及预后差等特征,对新生儿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仅仅采用单纯的对症治疗显然是远远不足的,还需要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工作进行配合支持[1]。然而,传统的临床护理工作仅仅是单纯的配合治疗工作的开展,整个护理过程缺乏计划、规范,效果并不理想。鉴于此,我院提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工作中,临床效果显著,现将护理方案、结果进行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病区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5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例,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循证护理),每组分别为29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1例;孕周37~39周;轻度17例,中度10例,重度2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0例;孕周37~40周;轻度16例,中度11例,重度2例。

1.2护理方法

针对两组患儿均进行对症治疗。对照组,分别给予高颅压、营养支持、治疗配合、保暖以及吸氧等常规护理方案,针对存在功能障碍的患儿来说,设计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方案。针对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2.1护理计划制定通过医院领导、新生儿科护士长以及责任护士等共同组建循证护理小组,全面整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相关的文献资料,同时分析观察组患儿的临床资料、产妇病史等,综合成功治愈案例经验,通过讨论会议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1.2.2护理计划执行治疗过程中,严密监视患儿心率、呼吸、血脂、血糖以及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尽可能让患儿处于舒适的体位;针对家属开展健康宣教,在交流的过程中,向家属详细讲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相关的知识内容,包括注意事项、致病因素等,同时告知家属病情的进展,在有效缓解家属不安心理的同时,争取获得家属的主动支持;针对患儿开展刺激干预,包括播放悠扬、轻柔的音乐进行听觉刺激,张贴色彩鲜艳的气球、海报进行视觉刺激,通过针对性的全身按摩进行神经刺激;加大早产儿的护理力度,相应的观察工作应当更为细致,而针对胎龄四十周以上的患儿来说,护理人员应当尝试进行肢体功能、胎头方面的训练,以此来促进患儿肢体的正常发育;当患儿恢复良好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应当针对家属开展出院指导,详细讲解出院之后需要注意的相关内容,比如保持正确的姿势、定期复查等。

1.2.3护理总结针对各个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得出的护理经验,应当在总结会议中进行共同的探讨,对于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与此同时,还可以与医务人员共同组织会议,在会议中讨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配合内容,针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进一步提升医护人员的默契,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远期疗效。临床疗效参考文献中相关标准:①显效:患儿肌张力异常、意识障碍以及脑水肿等症状完全消失;②有效:患儿肌张力异常、意识障碍以及脑水肿等得改善十分明显;③无效:患儿肌张力异常、意识障碍以及脑水肿等没有变化[2]。远期疗效主要是在患儿出院1年以后进行随访统计,采用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实施评价[3]。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智能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选择(x-±s)表示,t检验;临床疗效选择%表示,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情况

对照组当中显效9例,有效9例,无效1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2.07%(18/29);观察组当中显效15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9.66%(26/29)。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85,P<0.05)。

2.2两组患儿远期疗效情况

通过1年后的随访可知,观察组智能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是因为围产期窒息所引发,所以临床治疗的重点在于促使受损脑部神经代谢功能的有效恢复,在缓解脑水肿的同时,优化脑细胞代谢与脑血流供应。由于新生儿所存在的特殊性,临床对症治疗的同时,还需要辅以有效的护理措施来保障临床疗效。然而临床传统护理工作仅仅根据相关经验及医嘱来开展,缺乏个性化、针对性,效果往往不理想。

循证护理是基于现代医护理念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全新护理模式,其主要是综合利用成功案例、科学查阅、护理经验以及取证参考文献等来进行护理计划的制定,其能够综合参考患者病情实际情况、发展来进行护理方案的优化,使得护理工作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计划来开展,进一步保障护理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4]。针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通过循证护理,可以给予患儿更为全面、系统的护理,针对每一个患儿进行个性化的干预,同时可以更好的争取患儿家属的支持与配合,能够进一步彰显护理工作的优势,提升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对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具有重要促进的作用。

本研究中,采用循证护理的观察组,其临床疗效、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提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工作中,能够显著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患儿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亚珠,贾少军.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运动功能和智能发育的影响[J].内科,2015,17(01):50-51+40.

[2]黄海军.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应用循证护理模式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3(09):159-160.

[3]张倩倩.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20):699.

[4]温咏梅.高压氧舱治疗及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3(0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