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新生儿窒息的助产护理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1

防止新生儿窒息的助产护理效果观察

崔英

(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产科四川德阳618000)

【摘要】目的:对当前新生儿窒息采用助产护理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其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2月到2015年3月来医院就诊的85例新生儿窒息患儿实行助产护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经过助产护理实行就只,轻度窒息患儿70例成功复苏,中毒窒息患儿成功复苏,复苏率均为100%,无患儿死亡。结论:针对新生儿窒息的救治,应实施有效的助产护理工作,并对新生儿窒息出现的原因采取综合有效的方法加以评估,达到提高复苏率和生存率的目的。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助产护理;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6-0234-02

新生儿窒息指的是出生一分钟的新生儿没有规律呼吸,处于缺氧状态的情况。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属于妇产科常见的危重急症。为了减少新生儿的死亡率,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抢救。本文从来医院就诊的85例新生儿窒息患儿进行了临床资料和护理情况的分析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2年2月到2015年3月来医院就诊的85例新生儿窒息患儿实行助产护理,其中男48例,女37例,轻度窒息70例,重度窒息15例。患儿的性别、体重等无统计学意义。

1.2诊断

关于新生儿窒息的诱发因素,目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首先是产妇的病史是否存在诱发患儿疾病发生的因素,再就是根据胎儿在子宫内的胎动情况,以及胎心率的次数,当胎心率低于100次每分钟,或者高于160次每分钟,而且羊水已经被胎粪污染,变成了黄绿色。则要判断是否出现了新生儿窒息的情况。新生儿的呼吸如果不规则,全身变紫,则Apgar评分为4~7分,重度窒息的表现为新生儿呼吸微弱,肌张力松弛,皮肤苍白,Apgar评分为0~3分。在新生儿窒息患者中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碳酸血症以及低氧血症等临床病症。

1.3助产护理方法

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是国际公认的复苏ABCDE方法。A即清理呼吸道的方法,B为建立呼吸功能,C为维持循环,D为药物治疗,E为评估。对于重度窒息患儿童,应采用五项抢救综合的方法,每隔4~10分钟进行一次评估,到APgar评分高于7分钟为止。带胎儿的头部分娩出后,医护人员应立即清理呼吸道,挤出口鼻的羊水以及黏液,间剪断脐带,使用消毒毛巾清洁婴儿,注意保暖,婴儿口鼻的异物应清理干净。采用器官插管抽吸呼吸道内部的异物组织,较适用于重度窒息患儿,能够防治吸入性肺炎并发症的发生。抽吸清洁后,患儿如果呼吸顺畅,则可以停止,如果还不能正常呼吸,则需要通过按摩患儿童的背部,或者轻拍足底,直到患儿能够自主呼吸,皮肤转红。患儿自主呼吸后,如果患儿意识上没有反应,立即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每分钟按压100~120次,直到患儿能够自主呼吸[2]。

采用药物治疗,主要使用的药物包括扩容剂、碳酸氢钠、呐咯酮等。患儿复苏后,助产护理人员要对新生儿的动脉血氧饱和度、自主呼吸、心喉反射等进行检查和观察,然后做出评价,为抢救治疗提供参考依据[2]。

1.4疗效评价

根据新生儿的呼吸情况,综合评价哭声、呼吸、心率、四肢活动、全身颜色等,根据新生儿APgar评分,每项2分。

2.结果

经过助产护理实行救治,轻度窒息患儿70例成功复苏,中毒窒息患儿成功复苏,复苏率均为100%,无患儿死亡。

3.讨论

经过临床观察和研究,分娩过程中的胎儿由于缺少氧气或者血液导致的内脏器官等出现生理功能的变化之一就是新生儿窒息病症。胎儿宫内窘迫出现的病症,是妇产科常见的危急病症,患儿出现窒息后常常无法正常自主呼吸,肺泡不能正常扩张,新生儿出现缺氧情况后,导致患儿的肺循环出现阻碍,患儿不能正常进行气体的循环,二氧化碳在体内升高。新生儿出现酸中毒症状。必须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因此对产妇进行健康指示宣传,引导孕妇做好运动,发现异常及时治疗,同时在产妇的生产过程中,密切观察,减少新生儿出现窒息的几率[3]。

经过助产护理实行救治后,轻度窒息患儿70例成功复苏,中毒窒息患儿成功复苏,复苏率均为100%,无患儿死亡。新生儿的窒息过程经过综合评价后,证明采用助产护理可以提高新生儿的复苏率和生存率[4]。

【参考文献】

[1]李晓林.防止新生儿窒息的助产护理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4,(6):126-126,127.

[2]李秒,邓姗丹,赵云等.防止新生儿窒息的助产护理对策探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9(10):255-256.

[3]黄小琴.防止新生儿窒息的助产护理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6):2250-2251.

[4]陈娟,孙立荣.防止新生儿窒息的助产护理应用效果[J].医学信息,2015,(34):13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