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乳腺癌与中老年乳腺癌超声影像学特征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1

青年乳腺癌与中老年乳腺癌超声影像学特征对比

沙英

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人民医院邮编:617100

虽然超声影像学对于检出早期乳腺癌是极其重要的,但是目前关于青年乳腺癌的超声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对青年组乳腺癌与中年、老年组乳腺癌在超声影像表现、病理结果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探讨青年乳腺癌在超声影像学、病理表现等方面的特点,以期能为临床对青年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于某肿瘤医院住院并经手术治疗,术后证实乳腺癌的病例。选择超声检查前未进行任何治疗,并且有明确的病理与免疫组化结果的女性患者162例。按年龄≤40岁、41~59岁、60~69岁,

将这些患者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3组。青年组54例,确诊年龄25~39岁,平均(34.8±3.4)岁;中年组54例,确诊年龄43~59岁,平均(51.7±2.8)岁;老年组54例,确诊年龄60~69岁,平均(63.3±2.2)岁。

1.2仪器与方法

应用美国GELOGIQ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高频探头,探头频率为7~13MHz。检查时嘱被检者取平卧位,有需要时取斜侧卧位,双上肢外

展抱头将双侧乳腺及腋窝充分显露,先以乳头为中心行扇面扫查全部乳腺,再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平移探头逐一切面扫查全部乳腺包括乳晕区、乳头及腋窝。如有肿块,对肿块进行多个方向扫查。乳腺肿块的下列超声表现定义为恶性征象“

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边缘毛刺征”、“周围高回声晕环”、“微小钙化灶”、“纵横比>l”、“后方回声衰减”、“血流信号Ⅱ、Ⅲ级”以及“RI值≥0.7”。。

其中血流分级判断标准采用Alder等血流信号分级。将腋窝出现下列超声征象的淋巴结定义为异常肿大淋巴结: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L(纵径)/T(橫径)≤2、淋巴门受压移位或完全消失、皮质局部隆起、皮质不对称增厚、内部出现微钙化灶、非淋巴门型血流信号。

1.3病理学检查

肿块大小:根据国际pTNM分期标准,用T1~T4来表示肿瘤体积和邻近组织受累范围。将术中所见肿块大小分为:T0:没有原发肿瘤的证据;T1:原发病灶最大径≤2.0cm;T2:肿瘤最大径>2.0cm,但≤5.0cm;T3:肿瘤最大径>5.0cm;T4:不管最大径,直接侵犯胸壁或表皮。病理分型标准:根据2000年中国肿瘤病理学分类标准。病理分级标准:根据2003年WHO发布的乳腺肿瘤的分级标准,按恶性程度由低至高用Ⅰ级、Ⅱ级、Ⅲ级表示。

1.4免疫组化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进行检测。免疫组化方法参照以往文献的方法进行。将ER、PR分为阳性、阴性两组,计数染色的肿瘤细胞核,有超过1%的细胞核染色阳性即计为阳性组,不足1%细胞核染色则定为阴性组。将HER-2受体的表达分为阴性组(0和+)和阳性组(+++及以上)。结果++为不确定需加做荧光原位杂交法,结果无扩增归为阴性组,有扩增判归为阳性组。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中所有资料均为无序定性资料,应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以P<0.05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超声恶性征象比较

三组间乳腺癌超声恶性征象比较,肿块“边缘毛刺征”、“周边高回声晕环”、“后方回声衰减”、“微小钙化灶”、“腋窝异常肿大淋巴结”,青年组的比率均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年组和老年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比“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纵横比>1”、“血流Ⅱ、Ⅲ级”及“阻力指数RI≥0.7”征象的比率,三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2.2病理结果比较

三组乳腺癌中浸润性非特殊性癌所占比例均最高。三组间浸润性非特殊性癌Ⅲ级、肿块大小T3+T4、腋下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比率,青年组均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年组和老年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综上所述,青年组乳腺癌在病理、免疫组化和超声表现方面具有肿块大、病理分级高、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ER、PR阳性率低以及超声典型恶性征象发生率高等特点,表明其恶性度较高,侵袭性较强,内分泌治疗效果差以及预后较不良。临床上应该高度重视青年乳腺癌,了解青年乳腺癌的这些病理、超声影像学征象是非常重要的,其对于青年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改善预后和提高生存率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