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内协同治理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7
/ 2

我国国内协同治理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陈世荣

(延安大学)

摘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的全局。兴起于西方国家的协同治理理论,为我国创新治理提供了一种重要而有益的新视野,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国内协同治理理论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述评,以期为深入研究协同治理理论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协同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在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提升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始终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但随着我国国家与社会二元模式的逐步瓦解,社会力量迅速发展壮大,由此出现了多元行动主体积极而广泛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单极政府模式在处理芜杂的公共事务中已经显得捉襟见肘。在这种背景下,源于西方社会的“协同治理”理论被引入我国,成为当下最热门的研究焦点之一。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因此,推动和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同治理理论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协同治理的概念界定

协同治理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已成为许多国家政府治道变革的路径选择。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对于协同治理理论的概念界定莫衷一是。我国学者一般将协同治理称为“合作治理”“或“协作治理”。多数学者在文章中都认为协同治理理论起源于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的协同学。国内学者杨清华认为协同治理是指在社会事务的管理过程中,政府、民间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等子系统以法律、货币、知识、伦理等各种控制为序参量,借助系统中社会诸要素或子系统间非线性的相互协调、资源整合、持续互动,产生局部或子系统所没有的新能量,实现治理效能最大化,最终达到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之目的。

二、我国国内学者对于协同治理论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于近几年国内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总结梳理,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对协同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管理创新。桑玉成认为我国官民协同治理的社会基础还很薄弱,进而从官民协同治理视角研究了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欧黎明等认为社会协同治理格局的实现,既取决于心理层面的信任关系的建立,又取决于主体和机制层面的平台建设。杨志军认为,多中心协同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主要适用于区域公共事务的治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成熟以及街头式官僚的行政执法三个领域,未来要在研究经验世界的解释力和具体路径上下工夫。

(二)公共危机管理。由于政府作为单一决策主体,在处理公共危机过程中往往会力不从心,探索公共管理治理主体多元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国内学者在运用协同治理理论处理公共危机方面的研究较为集中。沙勇忠、解志元认为公共危机的不确定性使得危机的预防和处置需要引入和调动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和资源。陆远权、牟小琴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现状及难题的基础之上,提出在当前国际国内背景下,公共危机治理应在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下,壮大非政府组织力量,培育民间组织,构建协同治理的组织体系,各种社会组织之间要建立起多方位合作机制,从而提高协同治理效率。

(三)社会组织在协同治理中的作用。李伟、方塑认为,社会中介组织在协同治理中具有参与功能、监督功能和中介功能,基于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特殊性质,培育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中介组织应当走“政府主导下的官民互动合作”的协同治理之路。李霞、干胜道分析发现非营利组织具有广泛的利益相关方、明确的目标、不同主体资源具有匹配性与协作有效性且不同主体通过动态调整实现管理有序性,能看出非营利组织管理与协同治理具有较好的契合性,得出了协同治理与非营利组织有效管理的一种新模式。

三、研究述评

目前国内的协同治理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协同治理的介绍和引入层面,较多关注治理多元主义取向,忽视了协同的本质含义;国内协同治理研究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协同性”缺失,协同治理的本土化创新有待强化。第一,尚未形成介绍协同治理理论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国内理论界尚未对协同治理进行批判性分析和研究,有些研究实质上把协同治理等同于合作治理,没有结合我国国情对协同治理理论进行超越和发展;第二,对协同治理的中国化阐释和应用还不够,尤其缺少对中国公共事务协同治理基本经验、模式和机制的研究;第三,对于协同治理过程中的主体间相互关系研究较为薄弱,没有揭示在协同治理过程中的各个主体间的相互关系的实然状态和应然图景,尤其在主客体如何产生良性互动方面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朱纪华.协同治理:新时期我国公共管理范式的创新与路径[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5-9.

[3]杨清华.协同治理与公民参与的逻辑同构与实现理路[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48.

[4]桑玉成,官民协同治理视角下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6

[5]欧黎明,朱秦.社会协同治理:信任关系与平台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9(5):18-121

[6]杨志军.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基于三项内容的考察[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0(3):42-49.

[7]沙勇忠,解志元.论公共危机的协同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10(04):73-77.

[8]陆远权,牟小琴.协同治理理论视角下公共危机治理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2010,22(05):105-107.

[9]李伟、方塑.协同治理视野下社会中介组织的培育与完善[J].天府新论,2007(2):90-92.

[10]李霞,干胜道.非盈利组织协同治理可行性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1):87-89.

作者简介:陈世荣(1993年—),男,汉族,陕西旬阳人,延安大学2016级行政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领导科学与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