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修辞知识教学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修辞知识的教学启发经典阅读兴趣,提升对经典阅读文本的赏析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漫谈修辞知识教学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修辞知识的教学启发经典阅读兴趣,提升对经典阅读文本的赏析能力

霍冀娇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850000)

关键词:修辞知识;教学;经典阅读

修辞知识的教学必须联系语言实际,做到学以致用。本文将主要从阅读方面出发,以积极修辞为主进行探讨。

阅读教学中的解词释句、理解内容、分析写作技巧、评析鉴赏无不同修辞密切相关。因此,修辞教学应当注意同语言训练的有机联系,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词语的词汇意义和情境意义的辨析能力,这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其中,词汇意义是指词语的概念意义。一般说来,它是固定的并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情境意义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产生的新的意义。

一、阅读材料的来源

语言学家巴利曾经说过:我们说话便是一种战斗。每有两个人接触,就不能不开始于所谓语辞(凡是略成片段的,无论笔墨或唇舌)的战斗,运用所谓语辞的战术。有时辛辣,有时纡婉,有时激越,有时和平,有时谦恭愁诉。必须如此,才能传达自己的意志到对方,引起对方的行动。而所以说话的目的,方才可以如愿达到。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从修辞的观点将语言的使用情境作“三境界”说,即一为记述的境界,以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书面如一切法令的文字,科学的记载,口头如一切实务的说明;二为表现的境界——以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书面如诗歌,口头如歌谣,便是这一境界的典型;三为糅合的境界——是以上两界糅合成的一种用法,书面如一切的杂文,口头如一切的闲谈。

修辞所可利用的一是语言文字的习惯及体裁形式的遗产,就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二是修辞一定要适合题旨和情境。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可说是修辞的资料、凭借;题旨和情境可说是修辞的标准和依据。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使人觉得无可移易,至少写说者自己以为无可移易。

二、修辞技巧的来源

第一是题旨和情境的洞察,这要靠生活的充实和丰富;第二是语言文字可能性的通晓,这要靠平时对于现下已有的修辞方式有充分的了解。即一面充实生活,同时也不可荒废语言文字的观察和研究。

三、积极修辞概说

积极修辞的手法,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方面大体都是基于经验的融合。对于情境,题旨等为综合的运用,其中主要以情境的适应为主,即有人称之为联想作这方面各种手法分类的根据。形式上大体是我们对语言文字一切感性因素的利用,即语感的利用。我们接下来所列举的修辞格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综合运用的结果。

本文将就材料上的辞格“比喻、借代”,意境上的辞格“夸张、设问”,以及章句上的辞格排比进行经典语言文字方面的案例教学探索。应关注如下的限制和原则。

(一)比喻。

1.要用比喻,约有两个重要点必须留神:第一,比喻和被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类似;第二,比喻和被比喻的两个事物又必须在其整体上极其不相同。如“上排牙齿如同下排牙齿。”背离第一条,则不能成立。又如“火车的汽笛如同轮船的汽笛一般发响了。”背离第二条,不是比喻。

2.隐喻是比明喻更进一层的比喻。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隐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确是相合的关系。

3.借喻——比隐喻更进一层,便是借喻,全然不写正文,便把比喻来作正文的代表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借喻人在浊世才见得君子守正)”。

(二)借代。

所说事物纵然与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分别两类:

一反映伴随事物和主干事物的关系。

1.和事物的特征和标记相代。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词,愁字代愁字所标记的情感,并非即指愁字这字,也借标记相代。)”;归来且看一宿觉,未暇远寻三朵花。

2.和事物的所在或所属相代。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杜甫《饮中八仙歌》。筵代筵上的人们。)”;又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大江说大江里的水。)”

3.和事物的资料或工具相代。如“平生闻若人,笔墨极奇峭。相望二千里,安得接谈笑?(陆游《谢徐志父帐干惠诗编》诗。笔墨代诗文。)”;又如“陆生昼卧腹便便,叹息何时食万钱。(陆游《咏芋》。万钱代用万钱为资料所换得的食品。)”

二是借来代替本名的,尽是同文中所说事物相对待的事物的名称。

1.部分和全体相代。如“你历年卖诗卖画,我也积聚下三五十两银子,柴米不愁没有。(《儒林外史》第一回。柴米代日用的。)”;又如“李纨道,‘嗳呀,这硬的是什么?’平儿道,‘是钥匙。’李纨道,‘有什么要紧的东西怕人偷了去,却带在身上?我成日家和人说笑:有个唐僧取经,就有个白马来驮着他;刘智远打天下,就有个瓜精来送盔甲;有个凤丫头,就有个你。你就是你奶奶的一把总钥匙,还要这钥匙做什么’(《红楼梦》第三十九回。谓物为东西。物产四方而约举东西。)”。

2.特定和普通相对。如“三人请问房钱;僧官说,‘这个何必计较。三位老爷来往,请也请不到。随便见惠些须香资,僧人哪里好争论?’”(《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不说银钱,而说香资,是以特定代普通。)

3.具体和抽象相代。如“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史记•项羽纪》,宋义语;坚说铠甲,锐说兵器。)”;又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缺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绿代海棠叶,红代海棠花。)”。

4.原因和结果相代。如“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白居易《长恨歌》;“倾国”代“佳人”。汉李延年歌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因此就算佳人是原因,倾国是结果。这里用结果代原因。)”

(三)夸张。

说话上张皇夸大过于客观的事实处,名叫夸张辞。说话上所以有这种夸张辞,大抵由于说者当时,重在主观情志的畅发,不重在客观事实的记录。我们主观的情意,每当感动深切时,往往以一当十,不能适合客观的事实。

历来讲夸张辞的常列有许多限制,其中最可取的有两条:1.主观方面须出于情意之自然的流露;2.客观方面须不致误为事实,如“白发三千丈”,决不致误认为事实,倘不说“三千丈”而说“三尺”,那便容易使人误认为事实。如果被误认为是事实,那便不是修辞上的夸张,只是事实上的浮夸。

(四)设问。

胸中早确定的看法,话中故意设问。如“现在不是已经有剪掉头发的女人,因此考不进学校去,或者被学校除名了吗?(鲁迅《呐喊,头发的故事》)”。常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

上面将最常见的五类修辞格的使用原则和限制条件做了一下梳理,尽量避开事实而非的说法和用法,希望对语文教学同仁们有所助益,大多采用了经典作品语言选例。在这里特别感谢《修辞学发凡》对本人的启发。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教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韩飞.修辞教学的现状及改进[J].语言文字修辞,2009

[3]张宁.关于修辞知识的任务驱动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