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的临床新用3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1

乌梅丸的临床新用3则

王倩

王倩

(山东省莱芜市雪野中心卫生院271117)

【关键词】乌梅丸慢性结肠炎冠心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经方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2-0350-01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原文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虫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乌梅丸酸辛甘并投,寒温攻补兼用,为清上温下,安蛔止痛之要方,但原文明确指出:“又主久利”,提示我们乌梅丸不单纯治疗蛔厥,凡病程久,病机复杂,寒热错杂,虚实兼夹之证,均可用之。

1冠心病

崔某,女,65岁,因胸闷反复发作10年于2013年11月15日就诊。患者10年来胸闷反复发作,劳累加重,心慌,有时双下肢水肿,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上半身燥热汗出,膝以下发凉,舌苔薄白,脉沉涩。西医诊断为慢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4级。每日服用地高辛半片,以及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中药,无明显疗效。诊为厥阴病,治以乌梅丸方:

当归12g黄柏6g乌梅15g干姜6g黄连6g附子3g川椒10g桂枝10g人参10g细辛3g

水煎服,日一剂。6剂后患者胸闷明显好转,上半身燥热汗出,膝以下发凉的症状也减轻。原方再服9剂,获意外之效,非但上热下寒痊愈,体力较前明显提高,从事轻体力劳动亦无胸闷症状,并停服地高辛。

2慢性结肠炎

魏某,男,39岁。因腹泻6年于2014年1月2日就诊。患者6年前出现腹泻,每天早晨4、5点钟感觉腹部冷痛,腹泻,每日大便3到5次,为黄色水样便,体倦乏力,舌苔白腻,脉弦。曾做肠镜检查显示慢性结肠炎。翻阅其病历,曾服用大量补肾阳固肠止泻以及痛泄要方之类中药均无效。患者平素应酬颇多,嗜酒,形体肥胖。辩证属寒热错杂,大肠功能失调,给予乌梅丸加炒白术:

当归6g黄柏6g乌梅30g干姜9g黄连6g附子6g川椒5g桂枝6g党参10g细辛3g炒白术12g

8剂后腹泻次数明显减少,原方继续服用8付,腹痛腹泻全消,6年痼疾治愈。

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吴某,女,56岁,因眩晕反复发作半年于2013年7月11日就诊。患者眩晕呈发作性,伴耳鸣,手足麻木,头面烘热,口苦咽干,四肢发凉,畏寒,失眠多梦,大便干,无恶心呕吐。颜面潮红,舌苔薄白,脉沉迟。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辩证属于寒热错杂阴阳失调之证,给予乌梅丸加交泰丸:

当归10g黄柏10g乌梅15g干姜6g黄连6g附子6g川椒10g桂枝12g党参10g细辛3g肉桂3g

8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原方继续服用12付,患者头晕未再发作,睡眠明显好转,头面烘热四肢发凉等症状消失。

以上三种疾病,均具有寒热错杂的特点,故异病同治,用乌梅丸治疗。综观本方,乌梅丸中细辛、附子、干姜、肉桂温脏祛寒,黄连黄柏清热,寒热并用;蜀椒之辛,黄连黄柏之苦,辛开苦降能调节气机升降;党参、当归补气养血,匡扶正气,补泻兼施固其虚实;酸苦辛甘并进,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寒热互用,能和其阴阳。现代人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大,多有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之征象,故乌梅丸适用范围广。对于一些病机复杂,变化多端的疾病,治疗既不能补又不能泻者,用乌梅丸加减调畅气机,和解诸脏腑,临床可获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