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推拿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

邢松涛

邢松涛(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骨伤医院150001)

【中图分类号】R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8-0156-02

【摘要】小儿麻痹症,又称“小儿脊髓灰质炎”,临床特征,先为发热(双峰热)、肢痛,伴有胃肠道或上呼吸道症状。继而发生肢体麻痹和弛缓性麻痹。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散发性传染病,流行于夏秋之间,1~5岁儿童多见。目的讨论推拿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方法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与治疗。结论小儿麻痹后遗症推拿治法—通经活络濡养筋骨法。一般在急性期过后,即可用手法进行治疗,恢复的较好,可不留后遗症或少留后遗症。数年后已形成后遗症者,其疗效较差。

【关键词】推拿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

小儿麻痹症,又称“小儿脊髓灰质炎”,临床特征,先为发热(双峰热)、肢痛,伴有胃肠道或上呼吸道症状。继而发生肢体麻痹和弛缓性麻痹。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散发性传染病,流行于夏秋之间,1~5岁儿童多见。近些年来采取预防措施,已很少见。若发病后在一年半以上,尚未完全恢复的,称“小儿麻痹后遗症”。本病发病后可获终生免疫。

[病因]

小儿麻痹症,是由特异性嗜神经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传染源是急性期患儿的粪便,和上呼吸道分泌物,存在于患儿的鼻咽壁、肠壁和脊髓。病孩大便中含有大量病毒,可持续排出数星期(约2~7周)。病毒生活力强,主要通过污染食物、用具经口腔而传染。病毒侵入人体后,从咽部或肠腔进入淋巴结,进入血液,然后到达脊髓和脑部。引起脊髓前角灰质的运动神经细胞水肿、变性和退化,导致相应肌肉组织的弛缓性麻痹,而出现肢体瘫痪。

[症状]

感染后潜伏期为1~2周,多数小儿不发生症状,称为“隐性感染”。急性期患儿常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及胃肠道和呼吸道症状。热退后则出现不规则、不对称的肢体瘫痪,呈弛缓性麻痹,一般多见于下肢,可为单侧或双侧,亦可见半身瘫痪。瘫痪的肢体感觉存在,膝反射消失,在2~7日内逐渐加重,当体温下降后就停止进展。若伴有膈肌和肋间肌麻痹,可出现呼吸困难。也可侵犯脑神经,而发生嘴歪、咳呛、吞咽困难,食物从鼻孔涌出,声音低哑等。若同时体温升高,呼吸困难而不规则,脉搏微弱而快,表示延髓受到侵犯,病情严重,需要严密观察及时抢救。

瘫痪的肢体,大多在1~5个月内恢复,一年半内还可有不断的进步。若一年半后仍不能恢复者,则成为“小儿麻痹后遗症”。这时肌肉明显萎缩,肢体常出现各种畸形。

临床表现轻重悬殊,病态复杂。但一般都有瘫(运动功能障碍)、软(肌肉韧带松弛、肌张力减低)、细(肌肉神经营养不良和废用而引起肌肉萎缩)、冷(血液循环不良,皮肤温度下降)、变(肢体发育不良,大多出现萎缩变形缩短和畸形)等特点。

1.血象在前驱期和瘫痪前期,可能有轻度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略增,血沉常增快。

2.脑脊液检查在前驱期无异常,至瘫痪前期细胞数增加,一般在(0.05~0.5)×109/L之间。早期以多核粒细胞居多,后期为淋巴细胞居多。蛋白早期正常,以后逐渐增加。氮化物正常,糖可略增。应与脑性瘫及产伤瘫痪相鉴别。

[治疗方法]

治法:通经活络濡养筋骨法。

一般在急性期过后,即可用手法进行治疗,恢复的较好,可不留后遗症或少留后遗症。数年后已形成后遗症者,其疗效较差。

操作步骤:

1.头面部治疗手法将患儿抱坐或扶坐,施术者先做按揉百会法、开天门法、推坎宫法等。再用双手中指着力,反复推按揉运两太阳穴,反复30~50次,称“推运太阳法”,和反复按揉两侧牙关穴(即颊车穴),也反复按揉30~50次。称“按揉牙关法”。再做按地仓穴,掐按人中穴、承浆穴等。用于治疗伴有口眼歪斜等症状的患儿。

2.颈肩及上肢部治疗手法施术者先做拿揉两风池穴、天柱穴、大椎穴、大杼穴等。再反复拿揉颈肩部两侧肌肉。再用右手食中指相伴着力,反复自上向下直推颈椎(自风府至大椎一线),反复直推100次,按而揉之3~5遍称“推天柱骨法”。再用双手着力,反复拿揉肩部肌肉及两肩井穴,反复30~50次,称“拿揉肩井法”。再用一手握住患肢手腕固定,用另一手拇指着力,抠揉缺盆穴、点揉抠拨肩髃穴,各反复10~20次。再用中指着力,伸入患肢腋窝,反复抠拨极泉穴、青灵穴、少海穴等。再用拇指尖着力,抠拨曲池穴、曲泽穴、掐揉内关穴、外关穴、总筋穴、一窝风穴、合谷穴等。再反复捏揉上肢四面肌肉,再反复旋摇活动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及手指各关节。

3.腰背部治疗手法将患儿俯卧放平、施术者先用手掌着力,反复按揉搓摩腰背部脊柱及其两侧肌肉,反复3~5遍。再用双手拇指着力,反复按揉膈俞、肝俞、肾俞、命门、腰阳关及八髂穴等。再用推脊法和捏脊法,反复推捏脊柱两侧肌肉和穴位。

4.下肢部治疗手法先用手掌着力,反复推揉下肢后面肌肉和拿揉下肢后面肌肉。再用拇指着力,反复按揉患肢环跳穴、承扶穴、殷门穴、委中穴,承山穴等,再掐揉昆仑穴、太溪穴,再反复捻揉跟腱。然后,让患儿翻身仰卧,术者用手反复拿揉下肢前面及内外面肌肉,再反复按揉伏兔穴、风市穴、足五里、阴市、血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悬钟、解溪、太冲等穴。再用拇指尖着力,反复抠刮揉按髌八卦(穴在髌骨的内外上下、内上、内下、外上、外下八个点处)各3~5遍,称“抠刮髌八卦法”。

最后,用拍子反复拍打患侧上肢四面3~5遍。再拍打腰背脊柱及其两侧各3~5遍,和反复拍打下肢四面,各3~5遍。再做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旋摇活动。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参考文献

[1]李华东.古代推拿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2]舒宗辉.小儿麻痹后遗症矫形术后的康复治疗探究.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29卷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