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于献血者降低献血反应的影响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于献血者降低献血反应的影响评价

黄俐娟

(重庆市万州中心血站成分科重庆404000)

【摘要】目的:探究献血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对降低其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献血者200例,时间为2017年1月—2017年10月,根据其献血时间的差异分组,其中对照组献血中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献血中则接受心理护理,对比2组献血者干预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献血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其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偿献血者接受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将其献血反应几率降低,提高其献血满意度,意义重大。

【关键词】心理护理;献血者;献血反应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4-0245-02

献血的参与率在不断的提高,多数献血者对献血可以耐受,但是存在部分献血者在献血的过程中会出现献血反应[1]。献血反应是指献血者因为采血环境、心理、生理或医护人员的操作技术、工作态度等因素而导致出现的以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血容量急剧下降为特征的综合征[2],对献血者的机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献血者的献血反应。本文主要对献血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对降低其献血反应的影响作分析,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献血者200例,时间为2017年1月—2017年10月,根据其献血时间的差异分组,每组100例。

实验组中,男女之比为56/44,年龄范围为18岁~45岁,年龄均值为(32.56±4.02)岁,体重范围为48kg~82kg,体重均值为(62.10±6.58)kg。

对照组中,男女之比为55/45,年龄范围为18岁~46岁,年龄均值为(32.58±4.15)岁,体重范围为47kg~81kg,体重均值为(62.18±6.62)kg。

本次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献血者进行基本资料的对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献血中实施常规护理,即加强采血前的准备,根据献血者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并告知其献血中相关的注意事项等。

实验组献血中则接受心理护理,具有措施为:

1.2.1采血前心理护理:为献血者建立舒适的献血环境,夏季应降暑降温,冬季则应做好保暖工作,保证献血环境的整洁、干净,可适当播放舒缓的音乐。对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进行全面的评估,严格为献血者实施体检,若其处于空腹、睡眠不足或过度疲劳的状态,则不予其采血。医护人员保持衣着的整齐,以热情和蔼的态度以及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献血者讲解献血相关的知识,耐心回答其存在的问题,并适当与宣传册或图片进行结合,从而将献血者献血相关的知识水平提高。尽量采用鼓励性、解释性以及安慰性的语言来给予献血者心理相关的引导,最大限度将其担忧、恐惧消除,使其积极配合采血干预[3]。

1.2.2采血中心理护理:指导献血者在献血中保持半卧位,并将下肢抬高,如有必要,则保持仰卧位。护理人员应根据献血者的职业、年龄、文化水平等,选择合理的话题与其交流,尽量将其心理障碍消除,对其注意力进行分散,降低其疼痛程度。选择粗大饱满、充盈以及不易滑动的贵要静脉、正中静脉进行穿刺,穿刺时应以熟练的技术进行操作,尽量做到一针见血,避免出现因反复穿刺而引起的剧烈疼痛。

1.2.3采血后心理护理:采血完成后,嘱咐献血者在短时间内不能对体位进行变换,在休息3min-5min后,方可慢慢起来,从而将体位性低血压所致的献血反应几率降低。指导献血者以正确的方式对采血部位进行按压,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快速止血。告知献血者将无名指、中指、食指并拢,在其穿刺点向上处进行稍微用力按压,时间在5min-10min左右,并给予献血者牛奶等食物来对能量适当的补充,并向其详细讲解献血完成后的注意事项,在其机体基本恢复之后,方可离开。在献血1周后,以电话随访的方式来对献血者的身体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了解和登记。

1.3观察指标

对2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分析。献血反应:轻度:献血中或献血后,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症状,停止采血、保持头低脚高位、适当摄入红糖水后症状可缓解;中度:存在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症状,且同时出现心悸、皮肤湿冷、呕吐、恶心、胸闷等症状,保持平卧位、给予保暖、水分摄入、吸氧等干预后症状可缓解;重度:患者同时出现心动过缓、持续性低血压、失去知觉、抽搐、晕厥、脑缺血等症状,需要立即进行抢救处理。

1.4数据处理

数据均严格录入SPSS2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献血反应几率、护理满意率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年龄、体重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时,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实验组献血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其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

3.讨论

导致献血者在献血的过程中出现献血反应的原因较多,主要因素是献血者的心理障碍[4]。常规情况下,献血环境较为拥挤、嘈杂,且献血等待时间较长,常会使得献血者出现压抑等感觉,从而对献血的安全性产生怀疑,增加其精神紧张程度以及穿刺敏感度,继而出现焦虑、紧张等心理,因此,应实施有效措施来给予献血者鼓励以及安慰,正确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减轻献血者的心理负担。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心理护理干预的实验组献血者,其献血反应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同时其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心理护理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献血者的献血反应,提高其满意度。在献血者献血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措施来缓解献血者的恐惧、紧张等心理,十分必要,应加强相关医护人员的系统化培训,重点对献血基本常识以及心理学知识进行学习,使其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以及专业的技能为献血者实施服务,根据献血者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方式的心理辅导,以科学易懂的语言向其讲解献血相关的知识和注意事项,适当对舒缓、轻柔的音乐进行播放,确保献血者可以在明亮整洁的环境中接受采血,改善其心理状态,从而将献血反应的几率降低[5]。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在献血者献血中应用,可以提高其护理满意度,使其以积极的态度配合献血工作,将献血反应降低,对保证献血者的献血质量和安全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艳杰.心理护理对血站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5,35(6):150-152.

[2]张蕾,宋俊贞,张金彩等.舒适护理模式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效果评价研究[J].河北医药,2015,44(2):313-315.

[3]钱新红.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23(9):138-139.

[4]田秀花,王英.两种护理模式在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1):81-83.

[5]高文香,申雪琴.对初次献血者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献血反应的影响[J].心理医生,2017,23(16):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