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识别与复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82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识别与复位

曾小梅

曾小梅

(广安市人民医院四川广安638500)

【摘要】目的:探讨82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识别与复位方法。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82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研究时间为2016年5月—2018年3月,且对置管后的导管异位发生率及复位成功率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82例肿瘤患者于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导管异位共15例、百分比为18.29%,其中成功复位共13例、百分比为86.67%,其中2例患者因疾病因素复位失败,百分比为13.33%;于复位过程中1例患者发生一过性昏厥,主要是原因在于摆放头部刺激颈部动脉窦所引起,通过相应措施干预复位成功。15例患者均为颈内静脉异位,其中通过置管调整B超探头,即观察到颈内静脉存在导管的强回声点所确定共10例;剩余5例则是通过生理盐水脉冲式推注,发现B超显示颈内静脉存在涡流所识别。结论:医务人员于置管前需正确评估导管置入长度,且通过适当调整体位及熟练掌握穿刺技术,以达到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的目的。

【关键词】肿瘤;PICC;置管;导管异位;识别;复位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1-0058-02

静脉化疗在临床上通常用于肿瘤疾病患者,该化疗药物可对病灶组织起到明显杀灭作用,同时也可对外周静脉及周围局部组织造成严重刺激,因此临床上通常采用中心静脉置管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保持时间长等优势,但是置管中也存在并发症,尤其是导管异位现象,可对患者的正常治疗造成不利影响[1];我院为了探讨肿瘤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识别与复位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82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见正文描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选取研究对象为82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研究时间为2016年5月—2018年3月,且对置管后的导管异位发生率及复位成功率进行观察及评估;其中男性患者共40例、女性患者共42例;平均年龄值(52.12±1.04)岁,年龄范围32~72岁;82例患者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认知功能正常,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导管误入颈内静脉:①颈内静脉阻断法:协助患者平卧床上,将其抬高床头抬高30~45度左右,医务人员需将导管退出,退出距离控制为15~30cm左右,且将导管尖端置于锁骨下静脉;与此同时指导患者将头部转移至面朝操作者,随后一边注射生理盐水,一边送管,主要是依靠重力的作用将导管向下送入。②呼吸配合联合前端导丝撤出法复位:通常应用于颈内静脉阻断法连续2次送管不成功患者中;指导患者取平卧位,且将导管退出15~20cm左右,随后指导患者深呼吸,以便于增大胸廓内负压,且进一步加快静脉回流,有利于让导管进入上腔静脉内,待患者胸腹部处于明显抬起现象,则可进行匀速送管,直至胸腹部下降停止操作。

(2)误入锁骨下静脉折返回腋静脉,重新复位首先协助患者取去枕床头抬高卧位,且将头部偏向操作者一侧,随后采用B超探头置于患者锁骨下位置,与锁骨处于平行状态,且在无菌原则下将导丝撤出3~5cm后退出导管15cm;其次将导管末端放置于锁骨下静脉,呈心方向,并指导患者上抬置管侧肢体,与锁骨保持同一水平线;最后操作者一边注射生理盐水,一边送管,于送管过程中密切观察锁骨下是否存在重叠的强回声,若是存在,则需拔出导管,重新开始。

1.3观察指标

观察且评估82例肿瘤患者的导管异位发生率及复位成功率。

2.结果

82例肿瘤患者于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导管异位共15例、百分比为18.29%,其中成功复位共13例、百分比为86.67%,其中2例患者因疾病因素复位失败,百分比为13.33%;于复位过程中1例患者发生一过性昏厥,主要是原因在于摆放头部刺激颈部动脉窦所引起,通过相应措施干预复位成功。15例患者均为颈内静脉异位,其中通过置管调整B超探头,即观察到颈内静脉存在导管的强回声点所确定共10例;剩余5例则是通过生理盐水脉冲式推注,发现B超显示颈内静脉存在涡流所识别。

3.讨论

PICC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及推广,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势,但是于置管中存在较高的导管异位风险,经调查发现发生率高达10%左右,一旦发生导管异位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液体渗漏风险[2],继而引起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即包括肢体肿胀、静脉炎、血栓等,与此同时患者具备头颈部不适及疼痛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发生导管尖端误入心脏等事件,从而引起心脏瓣膜损伤、心律失常等,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故此在临床上医务人员掌握早期识别及复位技术尤为重要,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3]。

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发现82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导管异位共15例,不仅是受疾病、解剖因素的影响,还与体位不当具有直接关系;曾有学者研究表明:于复位前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尤为重要,有利于减少不良因素的影响,可通过了解患者的情绪、理解能力、体位配合度等基本情况选择合适的复位方法,对提高复位成功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若是患者存在病情较重等现象,且颈部无法弯曲,则需通过B超探头压迫及阻断颈部静脉方法[4];若是属于肥胖类型患者,无法长时间保持同一体位,则可选择在侧手臂进行向上移动穿刺,且与头颈部夹角形成大于30度,以达到阻断颈部静脉的作用;若是患者无法配合颈内静脉阻断体位,则可借助呼吸联合前端导丝撤出法[5];复位过程中需避免反复送管现象的发生,极其容易对血管壁造成严重损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置管后血栓风险;除此之外,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生突发情况,有利于及时进行有效处理[6]。

总而言之,医务人员于置管前需正确评估导管置入长度,且通过适当调整体位及熟练掌握穿刺技术,以达到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丽.循证护理在PICC置管中导管异位的预防与处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5):120-121.

[2]张春花,张丽娟,杨婷婷.PICC置管异位于颈内静脉后复位成功6例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231-232.

[3]赵美,杜爽.全撤导丝与半撤导丝复位手法在儿童PICC置管导管头端异位中的临床观察[J].新疆医学,2016,46(3):346-347.

[4]邵乐文,胡晓蓉,金爱云,等.113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识别与复位[J].中华护理杂志,2018(4).

[5]白玲,王勇,陈翠京,等.PICC置管术后上肢静脉血栓113例诊治分析[J].人民军医,2015(9):1087-1089.

[6]卢苇,邱艳容,涂晶.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技术在化疗患者应用的比较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3,35(6):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