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在机场规划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08
/ 2

GIS在机场规划中的应用

于勇

中国民航机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101

摘要:近年来,伴随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机场规模持续扩大,社会对机场规划的要求也更为严格。除满足日常出行需求外,机场渐渐被赋予全新的功能及作用,早已成为综合性较强的公共设施,而如何灵活运用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做好机场规划工作,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本文以机场规划为切入点,分析其原则及内容,进一步提出具体的GIS应用要点,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GIS;机场规划;应用要点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指兼顾表达、分析、查询检索、管理、存储、传输、处理、采集及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处理及深入挖掘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性技术。与其它工程相比,机场规划建设的过程相对复杂,其工程管理及工艺控制均无法脱离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支持,尤其是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中心的多媒体整合及管理技术,便于科学合理管理工程施工全过程所生成的文档文件,真正意义上做到及时归档存储、运行维护、工程技术性利用、应用开发及数据检索,实现全面数字化管理工程文档的目标[1]。如何整合信息资源进行机场规划,是机场地理信息系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鉴于此,本文针对GIS在机场规划中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机场规划的依据原则及内容分析

1.1机场规划的依据原则

从本质角度来看,机场是旅客及货物搭乘空中交通工具及提供飞机起降场所的公共设施。受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影响,机场被赋予除去交通功能以外的其它功能,例如:休闲、商务及购物等。同时,机场往往被视为综合性工程设施,由辅助设施、相关安全控制区域、塔台、航站楼、停机坪及跑道共同组成,其所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多,大大增加建设前期规划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2]。如何全面系统规划机场建设方案,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此外,机场规模相对较大,而机场规划时综合考虑机场所在区域水利地质、地理地形及航空业务量等影响因素,妥善处理与相邻机场间关系。

相较于其他类型工程,机场规划的原则相对复杂,包括分期建设性、分区设施性及灵活紧凑性等[3]。其中,分期建设性指设计单位以统一规划布局机场位置为前提条件,贯彻实施分期建设方式,真正意义上做到满足最终建设要求,妥善处理近期各个建设项目间关系;以满足功能使用要求为前提条件,设计单位必须划分各个设施的使用区域,最大限度保证各个设施及区域间关联性、平衡性及协调性,为保证飞机起落降安全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机场工程项目往往占地面积大且施工周期漫长,决定其总体规划布局不得脱离灵活性及紧凑性两大原则性要求,最大限度控制农田及民房的侵占面积,预防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

1.2机场规划的内容

机场作为综合性工程设施,可分为辅助设施、相关安全控制区域、塔台、航站楼、停机坪及跑道,所涉及的规划内容相对广泛,大大增加前期规划的工作难度。除预测机场总体航空业务量外,机场规划工作内容囊括合理明确机场总体发展规模及标准,尤其是机场内部各种公共设施的平面布局,必须制定相应的布局方案,并且综合考虑影响机场正常运行的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4]。同时,尝试拟定机场及其相邻地区的土地使用规划,尽可能形成5年以内规划方案,便于全方位评估机场投入使用运营后的总体效果,真正意义上做到充分发挥机场的功能及作用。

2.GIS应用机场规划的具体方法分析

从机场规划角度来看,所涉及的内容相对复杂,而规划以合理决策以上所有内容为核心目标,一旦忽略机场建设前期规划环节则难以突出其项目自身特殊性,无法深入研究规划期间各种资源配置及空间等方面问题。

2.1GIS技术概述

GIS(中文简称地理信息系统)指兼顾表达、分析、查询检索、管理、存储、传输、处理、采集及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处理及深入挖掘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性技术。与其它技术手段相比,GIS技术以计算机及数据库为核心,将现实中信息与客观反映地理位置图形信息相结合,促使信息以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直观全面向受众展示[5]。同时,GIS技术涉及多个学科,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是信息时代下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例如:以资源与环境应用为例,具有不可比拟的技术先导作用,不止能有效管理空间属性的资源环境信息,更能快速重复分析测试资源环境管理及实践模式。

2.2具体应用

2.2.1在构建地图及数据库中应用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结合机场周围具体情况率先搭建相对完整的GIS数据库,形成相应的数字化地图,不止能便于日常检索及编辑修改,更尽可能于短时间中生成,极大程度上减轻机场规划方案的评选难度。同时,充分发挥GIS数据库的作用,向机场规划方案提供模拟分析时所需的各种数据参数,以保证所有数据参数的准确性及稳定性为前提条件,着重强调大幅度提升其数据信息的可靠性,避免出现数据信息冗余累赘的情况,真正意义上做到优化或简化模型设计流程中数据管理环节,大大加快建模总体速度。

2.2.2在空间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从GIS系统角度来看,空间分析是最为鲜明突出的技术应用优势及特点,换而言之机场规划应用GIS技术时充分发挥其空间分析功能的作用,利用GIS技术空间分析功能全方位分析部分原始数据信息,获取更多与机场规划相关的结果,再将所有结果视为最终决策的参考依据。由于机场规划时将评价净空条件视为重要工作内容,客观上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利用GIS技术中图形叠加功能,分别叠加属性图、场址高程图、平面尺寸图及机场平面布局,得出相应的规划方案示意图,再以示意图为基础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例如:机场所在地气象条件及飞机起落航线等,搭建出飞机净空限制模型。

2.2.3在人机交互中的应用

机场是一个囊括多种构筑物及设备设施的庞大综合性系统,决定其具体规划时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同时,机场各个施工环节所涉及的信息量相对庞大且仅仅停留于建模阶段进行规划作业,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规划结果。因此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原则,加大对GIS系统人机交互功能应用的重视程度,尊重规划人员个体工作经验,将空间分析与人机交互二者间相互结合,能有效驱动已完成构建的模型,得到相应的有效性检验结果。此外,人机交互功可以帮助GIS将计算机原本无法处理的因素,例如:个人经验等,直接输入至计算机之中,对于规划评价的影响相对深远。

2.2.4在机场动态化工作管理中的应用

机场作为公共运输的重要场所,机场信息更新速度伴随着机场的快速发展,而随之加快,机场修编周期也因此缩短。正因如此,机场具体规划期间,对机场信息具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时效性要求,要求更为严格。需强调的是机场信息具备时效性,是保证机场规划合理、科学的基础,也是前提条件。机场信息处理也是如此,需保证具有实时性。GIS由于可以快速完成数据的更新,能够为机场分区的规划调整提供技术保障。借助GIS的作用,能够对机场规划的实施进行实时监督与反馈,便于相关人员及时掌握机场规划建设的实际情况,从而能够发现当中不合理之处,进而及时进行调整规划。另外,与其他技术相配合,可实现机场单体建筑物尺度的动态管理,进而实现机场工作动态化管理,为有效提高规划水平夯实基础。

3.结语

通过本文探究,认识到机场规划是一项兼顾复杂性及系统性的工作过程,所涉及的内容相对复杂,一旦某个环节或细节出现各种问题则可能影响总体规划的有序性。因此,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加大对机场规划应用GIS技术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GIS技术的应用优势,持续提升机场规划的信息化水平,减少其总体规划工作量,大量提高规划工作效率,为促进我国机场规划水平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曲春旭,乔惠君.机场规划中GIS的应用分析[J].科技资讯,2018,16(22):64-65.

[2]赵大可.地理信息系统在机场中的应用实践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09):67-68.

[3]范彦波,周华军.GIS在机场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6(15):41.

[4]宋海瑞.GIS技术在机场建设和运营中的设计应用[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5(07):66-69.

[5]李涛.地理信息系统在机场领域的应用研究[J].软件,2014,35(0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