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存教育的途径与对策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1

实施生存教育的途径与对策建议

李梅

山东济宁教育学院山东济宁272200

摘要:当前青少年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生活适应能力差,这些特点要求学校教育应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的作用。

关键词:生存教育生存能力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教会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生存能力已经迫在眉睫。当前严峻的社会现实要求我们把生存教育当做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内容来抓。要求学校我们应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的作用。

一、学校、家长、社会要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教育

学校、家庭都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互相之间必须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才能终见成效,避免方向不一致和效果抵消。家长们过度保护和溺爱的态度是孩子们生存能力弱化的原因。有人说,如果要评选最疼爱孩子的父母,中国家长会当仁不让地被评为冠军。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现状,孩子倍受大人的溺爱和保护,因而其生活自理、自控、自救、自我防范等能力较弱。真正的教育不是给予援助,而是培养自立的人。家长必须学会对子女“冷酷无情”一些,把爱与严、教育与陶冶结合起来。

学校要以培养“生存能力”为基本点,加强对青少年挫折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活动,开好理、化、生实验课,为学生提供手脑并用的机会。上好早操、课间操、体育课,加强学生体质锻炼。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立、自理、自信、自强。学校要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生存教育。课堂也不局限在教室,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灵活选择教育场所。学生们就是在这样的情景性逼真、针对性很强的教育活动中,掌握生存知识和技能。

二、建立相应的课程、教材和考试体系

将生存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教学计划之中,统一部署、规范实施,要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制度,开设生存教育知识与训练课程,强调知识传授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将学生的生存方面的表现和成绩,列为评优、评奖学金的依据。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还要有灵活、科学的评价机制,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纠正只注重结果评价的弊端。

担任生存教育课的教师最好是各个行业的精英。为了让学生们能获得全方位的生存知识,除了部分课程由教师担任外,家长、企业家、医生等各方面的社会资源都有可能成为学校的教学资源,甚至学校的工人也可开设属于他的选修课,如食堂的师傅可参与开设烹饪课。可请部分家长到学校来讲社会诚信的重要意义,医院的医生可被请到学校来讲医疗急救等知识。消防队员、武警战士、公交司机、卫生防疫、质监等职业的从业人员,都可成为生存教育课的教师。

三、积极开展生存教育实验研究

生存教育的实验研究完全可以在还没有取得统一结论的时候就在各个学校着手进行,各校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拟订出实验方案,一边实验,一边实践,一边总结,一边吸收其他学校的做法。如吉林省延吉市延河小学校周延梅老师,运用活动式、表演式等教学方法在部分班级进行了两年多的生存教育实验,实验班学生在意志承受力、自我保护力、社交能力、学习创造能力、法制防范能力、情感意志能力等方面,都比对照班高出30%以上。

四、搞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学会自尊、自爱、自重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功能就是“健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增加对自己的了解,提高生存方面的身心素质。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重要的素质教育、生存教育内容来抓,配备专门的师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讲座,开展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训练在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尤其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努力养成其百折不挠、意志坚强、困难面前不泄气的优秀心理品质。

艾滋病和毒品是当前威胁和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这一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性”是不道德的词语,教师、家长难于启齿,学生羞于接受,长期以来“性”知识教育便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空白。当今社会吸毒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学校要广泛开展远离毒品、爱惜生命的教育。

五、用电视节目作生存教育的媒介

要广泛拓展教育资源促进孩子自立。受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证研究》的启发,我发现很多电视节目和网络资源都可以作为生存教育的内容,如《为您服务》、《生活315》、《走近科学》、《探索发现》、《中国质量报告》等。学生既能学到很多感性的生存本领,又容易产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制订出推行生存教育的规划和要求,尤其应抓紧构建和实施生存教育的考绩机制。新闻媒介要发挥强有力的导向作用,使生存教育成为社会共识。

参考文献

[1]李连宁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186-187页。

[2]姚丹谈中小学学生的生存教育[J].教育探索,1998,(6):59,60,61。

[3]陈佳清陶行知的生存教育思想探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