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细菌性食源疾病的微生物学检验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关于细菌性食源疾病的微生物学检验研究

方英杨林飞

(株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株洲412002)

摘要:目的研究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本次临床研究的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8年8月,临床研究对象选取哨点医院接受治疗的细菌性食源疾病患者,共10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过粪便、呕吐物进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蜡样芽孢杆菌等病原菌检查。结果在参与研究的105例细菌性中毒患者中,引起致泻原因有14例为致泻大肠埃希菌、有1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有17例为变形杆菌、有33例为副溶血性弧菌、有6例为沙门菌、有15例为志贺菌、有9例为蜡样芽孢杆菌;且在通过粪便、呕吐物以及肛拭子等不同方式进行病原菌检测时,粪便的检出率为47.62%,呕吐物的检出率为21.90%,肛拭子的检出率为30.48%,粪便检出率相对较高。结论通过微生物检验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原因进行分析,能够有效检出引起细菌性食源疾病的病原菌,提示某一地域食品中潜在的食品风险,为后续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有利的保障,值得在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细菌性;食源疾病;微生物学;检验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食品安全问题也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话题,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生活中,食源疾病的发生几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如果在食源疾病后没有给予有效的方式进行救治,不仅出现呕吐、恶心等明显的临床症状,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会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因此,在治疗工作中采用有效的手段,准确的查找食源疾病原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就成为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旨在进一步研究细菌性食源疾病的微生物学检验,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的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8年8月,临床研究对象选取哨点医院接受治疗的细菌性食源疾病患者,共105例,其中男患者共55名,女患者共50名,年龄最小的为14岁,年龄最大的为69岁,平均年龄为(35.2±3.9)岁。

1.2方法

在对细菌性食源疾病患者进行微生物检测中,采集的样品为粪便、食物、呕吐物以及肛拭子;工作中所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冰箱,恒温水浴箱、培育温箱、细菌生化全自动鉴定分析系统以及菌落计数器及显微镜。所选用试剂为各种显色培养基,乳糖胆盐发酵管、肉浸液的肉汤培养基、血平板、克氏双糖等。检测方式主要是通过上述试剂与仪器测定病原菌的类型,不同病原菌的存在数量,确定导致患者发病的主要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在检测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标准,在试剂的使用中要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2]。

1.3观察指标

观察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细菌种类以及数量。并对样品以及病原菌检测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经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试验中产生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资料中的出现的数据全部都采用卡方检验。处理数据时,对资料通过t检验开展分析,描述用百分比(%)表示,如果检验的结果显示P<0.05,那么就说明本次研究中数据资料的统计学意义成立。

2结果

2.1细菌性食源疾病采用微生物学检验的细菌种类及数量

3讨论

细菌性食源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疾病,发生原因与食物中的多种病原菌有关,并具有广泛性与迅速性等特点,如果发病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会导致患者出现脱水现象,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需积极开展微生物检验工作,对大量的样品进行检测,以更好的查找导致患者发病的主要因素,提升检验工作的准确性,为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3]。

本次研究中,主要是在患者的粪便、呕吐物以及肛拭子中进行样品的采集,并对不同类型的病原菌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引发患者出现细菌性感染的病原菌有多种,主要包括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蜡样芽孢杆菌等,其中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的致病因素,占总病原菌存在比例的31.43%;同时,在通过不同类别样品采集进行微生物检测工作中,通过粪便检测,共检出病原菌数量为50例,检出率为47.62%;肛拭子检出数为32例,检出率为30.48%;呕吐物检出例数为23,检出率为21.90%。这就说明,在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微生物检测中,主要的致病因素为溶血性孤菌,而通过粪便进行病原菌的检测,能够有效提升检测准确性。

综上所述,在细菌性食源疾病患者的治疗中,对其粪便、呕吐物等进行微生物检验,能够有效确定导致食源疾病的细菌种类,从而提高病情诊段的准确性与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在有效保障患者健康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医学事业的长久发展。同时,为有效预防患者在患病期间出现不良反应,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检测工作中要充分保证检验的准确性、完善性以及可信性,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相应工作。

参考文献

[1]朱颖梅,谭海芳,林凤,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7,11(2):95-97.

[2]杨春晓,莫韵韶,魏泉德.珠海市2011-2015年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标本检测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6):788-791.

[3]刘思超,罗泽燕,徐励琴,等.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及分子分型溯源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2018,44(2):128-133.

作者简介:方英,湖南省株洲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