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3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

郝伟

(泰安市岱岳区委党校,山东泰安271000)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确定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表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述、新思想,形成了特征鲜明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这些思想不断深化和发展,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进一步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时代内涵

目前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偏差最大的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简单等同于环境保护。当前,如果把生态文明等于环境保护,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必须正确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时代内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

(一)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定位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具有内在统一性。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习近平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给予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新定位,植根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习近平同志在谈及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时用“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来形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中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条件。然而,在习近平同志的对于自然生态的价值的阐释中,他将自然界具有的价值和人类文明的发展直接联系起来,采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向我们传达了生态环境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性人类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自然互融共生、永续发展的有机整体,其相互间不存在征服与被征服的对立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就是推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说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这一战略新定位,既有我国深厚传统文化基础,又是对生态文明实质的科学判断和精确把握。其次,美丽中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确立为党的奋斗目标,“美丽”成为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的实质特征是生产力发达、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缺一不可。生态文明建设是融于其他各项建设之中,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就是要发展绿色生产与消费模式,完善内生机制,为经济发展注入长效动力;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相协调就是要调整需求和利益分配,平衡各类社会关系,建设和谐有力的生态政治;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相协调就倡导生态理念、弘扬生态价值观、发展繁荣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相协调就是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化强国”息息相关,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条件。

(二)深化了社会主义大国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的新思考

首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世界紧密相连。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跃升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当前经济发展成就的取得,是付出了相当大的生态环境代价的。目前,我国尚属于发展中国家,且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己进入决胜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然而,今后的经济发展方向和模式同样更加为世人关注。世界在看中国,他们已经看到了我们这个一穷二白的国家站起来、富起来了,我们还要让世界看到中国强起来、美起来。无论是从我国所处的世界环境和国际地位来看,还是从国内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出发,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深入持久的发力。其次,勇于担当社会主义大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贵任。全球是一个整体,是统一的生态系统。在矿产开发、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方面,势必会相互影响,没有所谓的独立王国和世外桃源。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国界,任何国家都要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当前,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已远远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全球气候变暖、矿产资源紧缺、空气污染严重,水资源减少等等,是全球共同面临的生态问题。在此关键时期,我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命题,对于世界的意义尤为重要,产生的广泛影响势必深远。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即是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也是对全球生态治理形势的科学判断,更是出于对建设生态文明大国责任的全新思考和勇于担当。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践履

习近平同志倡导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则更加侧重于从多个方面着手,多管齐下,共同治理当前我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指出“环境问题是一种疑难杂症;这种病一天两天不能治愈,一副两副药也不能治愈,它需要多管齐下,综各治理,长期努力,精心调养。”因此,要选择多个着力点,全面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贯彻与执行。

(一)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首先,发挥生态文明建设总方向的指引作用。政府部门要自觉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一方面,政部门要将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建设的首要参考标准。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明确指出:“要看GDP,但不能唯GDP。”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积极宣传生态文明建设,使构建环境优美的社会环境成为当地环境治理的追求目标。同时,也只有政府自觉承担起这一责任,才会使政策发挥最大的作用。其次,政府部门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策略。习近平同志面对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多次强调要“要讲宄策略,注意方法。”还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求齐步走。”所以,政府部门也要做到这两点。在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政策之前要引导具体部门广泛收集建议,同时要要引导具体部门集中听取专业人士的科学建议,在政策实施之后还需要政府对其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跟踪与总结,及时解决政策在试行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同时,还要提高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水平,进一步落实领导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际行动,激发发各级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工作活力,不断提高相关的工作效率。

(二)提升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首先,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群众获取环境信息的时效性。部分环境问题从产生到影响人们的实际生活需要经过一个过程,而部分环境问题甚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环境信息获取的快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的质量。一方面,要使人民群众从观念上重视转化为行动上落实。在落实生态行为的过程中要确保自己的生态行为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破坏,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行为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不可采取解决一个生态环境问题造成另一个生态环境问题的行为方式。其次,确保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监督作用。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要“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显然,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拥有相应的知情权。要确保人民群众对生态违法行为的举报权。在确保人民群众的举报权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健全人民群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渠道,确保举报权可以得到落实。另一方面,要持续关注人们群众举报的环境问题的后续治理效果。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除了是因为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等原因外,还有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后续的生态保护没有落到实处。

(三)加强社会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促进作用。首先,充实社会宣传教育活动的内容。社会组织在向人们传递生态环境信息的过程中也要根据生态现状的不断变化,对其传递信息进行相应的更新和充实,从而确保人民群众可以接收到最新的环境信息。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在宣传生态环境教育时要注重宣传内容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其次,社会组织在选取宣传教育方式时要善于创新,不断丰富宣传形式。单一不变的宣传方式容易导致人们对宣传内容产生抵触心理,最终不利于宣传内容的持续推广。因此,社会组织在选取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方式方法的时候也需要注重创新。社会组织要不断丰富宣传教育的方式,要注重宣传教育方式的针对性。同时,社会组织要选取体现时代特征的宣传方式,一般而言,具有时代气息的宣传方式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也

更容易激起乂们的共鸣。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也是如此。

(四)落实制度法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保障作用。首先,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习近平同志指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犹如‘指挥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的考核标准要体现规范性,在制定考核标准的过程中不仅要将各种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纳入考核标准,而且要将考核过程中采用的考核方法进行规范化评价。同时,保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体系的动态化。科学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也需要是动态化的,也需要及时反映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其次,构建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方面,要建立过程严格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便确保执法程序的完善,同时在具体的制度执行的程中可以采取分级的处理模式。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生态制度实施效果追踪制度。如果只注重制定制度、完善制度,而不对其实施的后续效果进行跟踪和反馈,那么制度在实际的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将不能有效的得到反映和解决。因此,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投入使用后,要定期的对其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总结,以便对现行制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

[4]卢风.生态文明新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5]张永红.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3).

作者简介:郝伟(1983-),男,汉族,山东泰安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