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观察

/ 1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观察

卢德宏

卢德宏(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第一医院消化内科112500)

【中图分类号】R5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1-0268-02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最常见疾病之一,约90%的急性消化道出血来源于上消化道。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和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上段和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临床表现主要为呕血和(或)黑便,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改变。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病,急性大量出血的死亡率可达10%,60岁以上患者的病死率更高达30%-50%。了解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对抢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为了探讨高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特征,现将昌图县第一医院2007年6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86例高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92例,男性56例,女性36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2.5岁。所有病例均经胃镜、钡餐或手术确诊。

1.2出血原因

上消化道溃疡出血37例(40.2%),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22例(23.9%),恶性肿瘤出血12例(13.0%),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2例(13.0%),脑血管病、尿毒症、血液病等原因引起出血9例(9.7%)。

1.3临床表现

92例患者均有腹痛、呕血或黑便等症状,以呕血和黑便为首发症状52例,占56.5%,以腹痛为首发症状28例,占30.4%,出血量>1000mL者21例,占22.8%。

1.4伴发疾病

有伴发病者80例,其中高血压病、冠心病26例,占28.2%,脑血管病19例,占20.6%,糖尿病16例,占17.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例,占13.0%,其他疾病10例,占10.8%。

1.5治疗

卧床休息,连续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出血量、神志,并记录每小时尿量,禁食,定时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压积,补容血容量。为改善微循环、预防和治疗出血性休克,应立即给予生理盐水、林格液、、代血浆治疗,补液时应根据出血量的多少补给。血红蛋白<90g/L,收缩压<12kPa时,应立即输入新鲜全血。

止血措施是整个治疗过程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止血,将延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采用局部止血和全身用药止血治疗。局部出血主要采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全身应用止血药如立止血和生长抑素等;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经内科积极治疗48h以上,仍有继续出血,24h内输血>1000mL以上仍不能维持稳定血压者,有并发症者,应进行手术治疗。

2结果

痊愈51例(55.4%),好转38例(41.3%),死亡3例(3.2%)。

3讨论

3.1病因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疾病中最常见的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其次肝硬化并发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贲门黏膜撕裂症,有些药物也易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是阿司匹林、激素、去痛片、咖啡因等,脑血管病、尿毒症、血液病等都可引起消化道出血。

发病机制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多由于溃疡周围血管破裂或溃疡侵蚀基底部血管破裂所致,老年人因血管硬化或溃疡深及深部中小动脉分支所致出血。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多由肝硬化引起门脉高压导致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曲张的静脉壁由于压力高变得非常薄弱,一旦被粗糙食物或反流的胃酸所损伤,极易破裂而引起大出血。另外,一些老年患者应用非甾体类抗生素类药物,常会破坏胃黏膜,加重消化性溃疡的病情进展。另外,胃黏膜病变也是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重要原因,主要是由于炎性因子长期浸润对胃黏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老年患者微循环障碍,导致血液循环不同程度障碍,血管弹性下降,易出现小血管破裂出血。

3.2老年人消化道出血的特点

上消化道出血是高龄老年人常见的急诊,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器官衰竭同样也出现在消化器官。高龄上消化道出血有以下特点:①消化性溃疡仍是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②老年患者,且止血困难,常出现不可逆转的休克而导致死亡。药物性上消化道出血中,急性胃黏膜病变占有一定比例,以阿司匹林居多,可能与老年期黏膜血流量下降,上皮细胞更新减慢以及药物作用致屏障功能减弱有关。⑤老年患者合并症多,凝血机制差,发生大出血的比例大。大多数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肝硬化、腹水或癌变,一旦出血,来势凶猛,病情危急,处理这类病人颇为棘手,因而死亡率较高[3]。总之,对于高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要尽早明确病因,检查时操作要轻,时间尽可能短,选择药物时要考虑到老年患者患病的特点而调整剂量。病情较重、出血量大时,要争分夺秒,及时抢救以降低病死率。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因和临床特点的观察,为临床有效防治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发病,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