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运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输电线路运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孙利聪张江宁

国网忻州供电公司山西忻州034000

摘要:目前,我国的经济在快速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输电线路工程是土木工程与电气工程交叉的学科,输电线路运维人才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本文针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对如何培养适应国家及行业需求的输电线路运维创新人才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探索和教育实践,为国内同类高校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输电线路工程;运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环节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电力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在不断增加,有关输电线路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管理的新技术、新课题的研究越来越迫切,对输电线路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需要大量的具有输电线路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及管理知识和研究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此,本文对输电线路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

1输电线路运维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体系中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传统人才培养更为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基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简单叠加造成课堂讲授的越来越多,而教会学生的越来越少;灌输的知识量越大,学生离实际工程应用越远,忽视了对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按照传统学科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造成学生间接经验越来越多,直接经验越来越少;自成体系的课程越多,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越少,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不良。

(3)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能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急需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

(4)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高校自我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产学研协同的工程教育模式亟待创新。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2.1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是实施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时综合考虑三个问题:一是教学平台的定位,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二是平台建设的投入费用和利用;三是电力行业的特殊性,电网安全规程导致实践教学的禁区多,导致实践教学深度不够的问题。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多年的办学经验和校企科技合作优势,体现专业和行业资源的协同发展,创建行业、企业与学校的有效链接机制,充分考虑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和发展趋势、建设投入、安全环境等诸多问题。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数值仿真与真型实验相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室内实验与户外(户外场和220kV、110kV、35kV线路)实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综合设计实验项目,规划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先后建设了输电线路认知实验室、输电线路运行维护实验室、电力电缆实验室、施工技术实验室、输电线路力学实验室、输变电装备在线监测与状态评估实验室、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并建立了十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和电网公司的三个固定“校企联合培训”基地。建立了“通识型实验、专业验证型实验、专业综合型实验、行业技能实训,研究创新”实施实践技能和素养培养的5层次综合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2.2输电线路工程涉及的学科知识领域

在输电线路建设中,线路的规划、线路走向的确定、杆塔的定位、施工中导线的展放、弧垂观测等需要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具备测量领域的知识;架空输电线路露置于大自然环境中,受到各种气象因素的影响,要求从事输电线路工程的技术人才具备一定的气象领域知识;输电线路不可避免地会跨越河流,通过淹没区、积水区、滨邻海岸等,要求输电线路工程技术人才具有水文勘测领域的知识;输电线路的杆塔要牢固地竖立于大地上,需要对杆塔基础逐基进行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进行不良地质环境整治及地基处理等,要求输电线路专业人才应具有地质领域的知识;输电线路杆塔的常见形式为钢筋混凝土电杆和铁塔,其设计、制造等需要输电线路专业人才应具有土木结构领域的知识;输送电能是输电线路的目的,电磁感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导地线选择、绝缘配合、塔头尺寸、对地距离的确定等都要求输电线路人才应具有电气领域的知识;输电线路在建设、检修和维护中涉及各类施工机械和工器具,要求从事输电线路工程的专业人才应具有基本的机械工程领域知识。综上所述,输电线路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应具有工程测量、气象、水文与地质、土木结构、电气、机械等六大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其中电气、土木结构为核心知识领域。

2.3优化教学内容

针对课堂讲授的越来越多,而教会学生的越来越少,灌输的知识量越大,学生离实际工程应用越远的现象,在满足“实基础”的前提下,秉承“少而精”的原则,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课下运用课上所学自学相关知识再拿回课堂讨论。着眼输电线路运行维护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趋势,立足新技术发展前沿,重新梳理输电线路运行与维护知识体系,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调整教学内容。比如对课程体系内与线路运行与维护联系紧密、互有交叉重叠的几门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和实践环节进行优化和整合,根据反馈意见构建课程结构,修订这几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做到知识点不遗漏不重复,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针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将输电线路运维知识点中理论性较强的部分留在课堂讲授,将实践性较强的部分放到《输电工程综合性创新实验》和《生产实习》中,减少课程学时,增加实践环节比重,如《输电线路运行与维护》课程从32学时,减到28学时,涉及输电线路检测的内容大部分放到《输电工程综合性创新实验》中以实验室动手检测的方式进行,涉及输电线路维护的相关内容放到生产实习中学习,生产实习由原来的2周变成4周,并增加了2周的毕业实习环节。再比如取消《输电线路金具》课程,将输电线路有关金具的认知、检测和组装部分放到《输电工程综合性创新实验》中,在实验室以实验和实习的方式进行讲授,将输电线路有关金具的设计部分放到《输电线路设计》这门课中,适应国家电网对金具设计的总体思路,将输电线路金具的巡视、更换和维护内容放到《输电线路运行与维护》中讲授,将输电线路金具的安装放到《输电线路施工》中讲授。

结语

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极广。我校输电线路工程专业坚持以行业需求,校企联合,多学科交叉,教学科研互推,实验室与工程现场互证,实践应用为先的办学特色[2]。以输电线路设计、施工、运行维护三项行业技能的掌握为教学核心目标;基于输电线路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综合、行业技能实践,研究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专业认知、理论教学、工程师课堂、技能实训、自主创新”的多种专业教学模式的实施;以“试卷笔试、过程评价、综合报告、成果评价、企业考核”的综合考核模式评价教学效果。2012年以来,这种培养模式在输电线路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培养中逐步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得到了电力企业的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康全礼.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8(4):113-114.

[2]李素芹.应用型人才相关问题辨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1):156-157.

[3]陈志刚.地方高校工程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