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穿刺临床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小儿静脉穿刺临床体会

汤春林

汤春林(河南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471000)

【中图分类号】R5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7-0245-02

【摘要】静脉注射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每一位儿科护理人员都要熟练掌握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技术。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穿刺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和患儿的康复,甚至影响患儿的生命安全。一针见血可以减轻患儿的痛苦,可以带来患儿家属的信任,可以为治疗和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所以工作中要不断摸索,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自己的穿刺成功率,现将我在临床实践中关于小儿静脉穿刺的护理体会做一总结,包括小儿静脉穿刺的基本要求和临床中穿刺的注意事项。

我科每日穿刺患儿平均50例,因为有了良好的穿刺技术技巧,掌握了穿刺时的注意事项,穿刺成功率很高,每天最多失败1例,余患儿均穿刺成功,现将具体细节归纳如下:

1小儿静脉穿刺的特点

小儿血管细,血管走向暴露不明显,患儿合作性差,易哭闹,再加上家属对患儿过分关心疼爱和担心造成的一种无形的压力,家属的期望值过高,这些因素的干扰常常会给正常检查、治疗带来一定难度。特别是一些脱水、肥胖、长期输液、低营养状况、烧伤、休克状态、皮肤局部感染等特殊患儿的静脉穿刺难度更大。

2小儿静脉穿刺的基本技术要求

2.1操作前准备

2.1.1做好家属、患儿的思想工作。必须事先做好家属的沟通工作,使其消除顾虑,取得信任与配合,帮助固定患儿,不让其乱动,以免造成穿刺失败。

2.1.2选择好穿刺部位。应避免在囟门、骨隆突处、关节部位、静脉活瓣、受损和感染处。

2.1.3选择好血管,应尽量选择易于首次穿刺成功的血管。

一般来说头皮静脉穿刺时应选择比较明显的血管进行穿刺。临床中多采用额前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外眦上部静脉、顶部静脉、耳后静脉及枕后静脉;3岁以上至12岁小儿宜选择四肢静脉,一般选择手背静脉、足背静脉、肘窝静脉、踝静脉等。

2.1.4正确选择针头型号也很重要。

2.1.5保持情绪稳定。操作者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要着急,心平气和,也要充满信心。

2.1.6对于稍大的患儿,哭闹厉害,我们要有助手协助,帮助固定患儿,避免因穿刺过程中因患儿乱动而引起穿刺失败。

2.1.7穿刺要在光线适宜的条件下进行,穿刺前备好必要的长胶布和夹板,用来固定穿刺肢体。

2.2操作过程中的要求

2.2.1常规消毒皮肤,消毒面积尽可能大,对于选择头皮静脉的患儿,要尽可能把毛发剃除干净,这样可以完全暴露血管,也可减少穿刺点的感染。

2.2.2正确的应用穿刺技术。

2.2.3穿刺时有空虚感而不见回血的情况下,不要急于拔出针头,一定要设法证实针头确实不在血管内才能重新进行穿刺。可把穿刺针头和输液管接头分开,也可轻捏输液管下段,还可以用注射器接针头,边进针边抽回血。

2.2.4对于皮肤黑、血管暴露不明显的小儿,穿刺难度大,不要盲目进针,以免增加患儿痛苦。对于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头皮血管凹陷,回血差的患儿,需要助手配合完成穿刺。如果采取头皮静脉穿刺,可用5-1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吸相应空液体接头皮穿刺针,待针进入头皮皮肤后,边进针边抽吸,见回血后,即停止进针。固定针头的同时缓慢推行液体,以免针头被粘稠血液堵塞。

2.3操作后应注意的问题。注意穿刺成功后对输液针头进行很好的固定。

2.3.1粘胶布固定时,针头附近皮肤不能有汗渍,第一条胶布一定要把针柄黏贴牢固,以后的胶布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黏贴。胶布不能太长、太宽,以4-5cm×1-1.5cm为宜,太长一是浪费、不美观,二是拔针头时黏住毛发及皮肤引起疼痛。

2.3.2固定时,先粘胶布中间,然后两手拉紧两端贴至两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与皮肤与针柄粘贴紧密,不会松动。

2.3.3固定针头软管时,将软管由下向上,再由上向下绕圈,使胶布横跨软管两段后固定于穿刺部位上方皮肤。三条胶布平行,与针梗垂直,这样既美观又牢固。

2.3.4对于针头易滑出者,可用一长胶布绕小儿头部或四肢一周,以增加牢固性。尤其在夏天,扎头皮静脉的患儿穿刺时哭闹不安,头部汗液多,这时穿刺定位要准,速度要快,粘胶布时也要迅速,粘胶布前可以用纱布擦去周围汗液,可避免胶布脱落而致针头滑出,我们可以用一条长胶布绕小儿头一周,最后用一条胶布将输液管固定于耳廓上,远离患儿视线范围,这样可避免患儿抓掉针头,对于选择四肢静脉的患儿,为了防止患儿活动时导致针头活动引起液体外渗,除了四条胶布固定外,可以用夹板固定,用两条长胶布固定两端,注意松紧适宜,过松起不到固定作用,过紧会影响末梢循环。

3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3.1充分做好小儿静脉穿刺前的准备工作。对于肢体冰冷末梢循环查,造成血管看不清者,要用温水浸泡或反复揉搓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使穿刺部位的血管达到最大限度的充盈,从而有利于静脉的穿刺。

3.3创造良好的操作环境,避开病房的光线、温度、噪音等环境因素对正常发挥操作技术造成的影响。

3.4注意特殊患儿的特殊处理。特殊小儿如肥胖、脱水、血管暴露不明显的小儿的头皮,穿刺技术难度大,易穿刺失败。要采取措施认真区别对待,以保证操作成功。

3.4.1脱水和发烧的患儿血管充盈度差,穿刺时针头进入血管后回血慢或无回血,可先用注射器接头皮针抽5—10cm生理盐水边进针边由助手抽动注射器使其产生微负压,容易见回血。穿刺进针角度要小,进针要慢,因为血管不充盈,容易穿破血管。

3.4.2肥胖、水肿的患儿,血管充盈虽好,但是位置较深或血管被水肿组织所覆盖,不易看到和摸及,穿刺容易造成失误。在操作时,耐心地寻找血管。可先消过毒的手指轻轻按摸皮肤,或按压血管周围,将水肿液驱散至血管旁的皮下组织,使血管显露,便于穿刺操作。这时进针角度要稍大,由浅入深。

3.4.3在抢救患儿时,由于患儿处于低循环状态,血管瘪,容易穿刺失败,我们还要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以免影响抢救时机。

总之,我们要用心去做好每个静脉穿刺,多总结经验,多吸取失败的教训,在操作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做好与患儿和家属的有效沟通,就能够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达到一针见血,我们的护理质量才能提高,工作很轻松,也有很高的效率,同时也为患儿减少痛苦,提供了好的服务,才能取得家属的信任,为他们构造一个愉悦的就医环境,才能够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2]陈翠花.静脉穿刺角度的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7.31(6):365.

[3]韩英.静脉穿刺失败的因素分析及提高成功率的对策.《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0第1卷.

[4]汪在华,施兰娇.肥胖患儿静脉穿刺探讨.《护理学杂志》2000年15卷第2期.

[5]胡建华.负压进针法在患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年4月1日第25卷第4期上旬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