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新农村建设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李振平

李振平(哈尔滨市香坊区文化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的一项历史任务。

一、和谐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他们在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同时,一些群众中出现了信仰危机、公德缺失、价值观念差异、是非观念模糊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令人堪忧,这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农民教育、营造文明乡风,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进程的客观要求。文化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灵魂。只有文化建设抓好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后劲和活力;只有文化建设抓好了,农民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乡风文明、社会稳定和谐的目标才能实现。

推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推进全面小康进程,同时对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科学文明乡风的养成,以及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将发挥十分突出的作用。

二、新农村建设中和谐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农村文化建设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农民的文化素质正在提升,为推进乡风文明的形成、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与城市的现代文化水平相比,包括教育在内的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还严重滞后。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乡镇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普遍存在领导只重视经济建设,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文化工作在乡镇干部工作年终的考核中只占很小比例,文化干部专职极少,多是身兼数职。这种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割裂开来,甚至置于可有可无地位的有害认识,是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二)管理体制不顺,文化人才匮乏。文化站干部都是乡镇直接任命然后报上级文体部门,而并非从社会上择优录取有能力的专业人才,这种体制本身就隐含了诸多矛盾。多数文化站干部都由乡镇干部兼职,他们因常年承担行政任务,没有精力组织文化活动,从而影响了基层文化事业的稳步推进。加上乡镇文化干部经常变动,业务难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文化站原有的业余文艺骨干弱化现象更为严重,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现象。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投入太少,基础薄弱。乡镇综合文化站都有机构、有条件不等的办公室,但很少有独立办公的,几乎全部在乡镇政府大楼内。一张桌子、几本杂志、几件乐器便是文化站的全部家当,有的基本就是一个空壳子。有些乡镇综合文化站近几年都没有投入过一分钱的建设经费,缺少文化活动场地和器材,群众文化活动无法开展。少数有活动室、图书室、台球室的乡镇,也大部分是乡镇政府的会议室以及机关干部的活动室,真正的农民根本无法到乡镇政府进行文化活动。有的乡镇文化设施被任意挤占挪用,造成文化场所日益缩小,阵地丢失现象严重,更谈不上文化建设。这种现象远远跟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四)是活动内容缺乏创新,形式比较单一。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由于受场地、经费和缺少专业干部等因素的制约,乡镇开展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陈旧,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对群众没有多少吸引力。

三、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一)精神文化层面

改革开放事业既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同时也出现了文化多元相互碰撞的特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必须正确对待多元文化。只有实现文化和谐,正确处理文化的“一元与多样”关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群众的集体观念日益增强,才能凝聚力量,加快新农村建设。

1.要突出共同理想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就要使这一理想在和谐邻里文化、和谐村庄文化、和谐乡镇文化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激励群众斗志.凝聚群众力量,使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明确发展方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要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通过农村和谐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农民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倡导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共同发展,坚决与危害祖国统一、危害社会稳定、危害人民团结的人和事作斗争。激发和鼓励各族农民群众自觉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热情,用爱国主义精神把农民群众凝聚起来,艰苦创业,发奋图强,用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建设和谐安康的家园。

3.要强化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建设。在建设新农村实践中要联系实际,强化实践,倡导人人知行合一、诚实守信风气,加强对农民群众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依托“文明村”、“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努力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局面。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讲道德、有觉悟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使其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力量。

4.要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使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公平正义。要通过“送法下乡”、“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法制文艺演出、农民夜校、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高度重视农村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坚持标本兼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建立和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畅通农村法律服务渠道。通过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为新农村建设营造出良好的稳定环境,引导新农村建设走向合理轨道。

(二)物质文化层面。

1.创新投入机制,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更新农民的知识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精神空虚和情感麻木的问题。采取加大政府投入、重点项目倾斜、积聚社会资本等多元投入机制,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组为重点,加快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如图书馆、文化馆、乡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的建设。

2.创新活动载体,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既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又要善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形式,创造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的文化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和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小舞台构成大世界,群众性文化活动对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和地域传统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培育积极健康、形式多样、风格清新质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群众文化。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培养一批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组建一批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支持他们扎根民间、深入农村、服务农民,传承民间艺术,传播有益文化。让先进文化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使农民群众安定有序、和睦相处、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地投身新农村建设。

3.创新传承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许多地方的民族歌舞、地方戏曲、民间书画、雕塑以及各种民间工艺等,不乏有价值的优秀民间艺术,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繁荣农村文化,对于加强农村的凝聚力和农民的自信心,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加强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要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要抓好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选拔和推广。加大对农村题材文艺作品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三)制度文化层面。这个层面的文化也是非物态文化,包括社会法律法规、纪律制度、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社会约定等。制度文化建设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与时俱进,一些好的制度文化要弘扬和完善,一些落后的制度文化要革除,一些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新的制度文化要建立,整个社会制度文化要符合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要加快完善,特别要革除一些原来带有社会歧视性质的不合理不公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让农民与其他社会阶层平等。在社会管理的纪律制度等方面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体现农民的要求。在社会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要坚持正确引导教育,同时要注重推进符合人类进步规律、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社会改革,为农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