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反腐中公民的政治参与度与政府职能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3

网络反腐中公民的政治参与度与政府职能的思考

白艾凡

白艾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100048)

摘要: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在公共管理领域内,网络也以其快捷便利、透明安全、生动形象、互动性强等鲜明特点改变着传统反腐格局,成为我国舆论监督的一种参与面广、反应快、影响大的新手段和途径。

关键词:网络反腐;政府职能;公民参与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2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1世纪的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关键时刻,体制转轨、机构调整和社会变革都在客观上存在着诱发腐败的因素。根据全球反腐败透明国际组织发表的2012年全球清廉指数(CPI)来看,一个国家的清廉指数如果可以维持在8.0分以上,就表示这个国家比较清廉,而中国以3.5分位居第80位,可见中国的反腐败之路漫长而艰辛。在互联网迅猛发展和普及的今天,“网络正在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成为反腐利器,于是网络反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庞大的网民数量为我国网络反腐培养了雄厚的群众基础。

2.研究意义。

在腐败横行肆虐的今天,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手段被引入到反腐行列中,并以其独有的优势为反腐工作带来新的动力。首先,当前我国反腐机制还不完善,影响了网络反腐工作的展开,因此,积极探索完善我国网络反腐机制刻不容缓。其次,公民政治参与一直被视为政治发展的核心目标,网络反腐中民众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广泛性表明,网络反腐是新时期民众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有效形式,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公民网络参与的普及性使政府治理由无限的问政者逐渐转向为有限的执政者。“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因此,政府一定要通过职能的转变,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度,不断探索反腐的新措施。

二、我国网络反腐的现状

作为反腐败视野的新举措,网络反腐水银般的泻入了人们的生活。从“表哥”、“房叔”的落马,再到“雷政富不雅视频”、“单增德离婚保证书”等热点事件,“网络曝光—纪委介入—查实处理”已经成为腐败案件查处的一条重要路径。自2004年到2013年2月,我国网络反腐事件共计217例,这其中包括37个虚假信息案例。在217个网络反腐案例中,通过论坛贴吧、微博、专门举报网站等曝光的比例分别为59%、24%和12%,而这24%的微博反腐败案例中有16个采用实名举报的方式,占网络实名反腐案例总数的8%。在爆出的180例网络反腐真实信息中,我国反腐事件的处理率达85%。这其中包括相关部门正在进行调查的占23%,受到政纪处分的为19%,法院已经判刑或党内给予当即处分的各占15%,党纪政纪处分和移送司法的分别为8%和5%。根据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的《2012年微博年度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其搜集到的24起影响较大的2012年网络反腐案例中,非谣言误传的为15个,而在这15个真实案例中,政府已公布处理结果的案例为13个,13个已处理案例的举报时间与政府公布结果时间之差,从被举报到政府公布处理结果止,平均时间为28.08天,时间差在一个月以下的占76.9%。

三、我国网络反腐存在的问题

网络反腐作为互联网的新生儿自一出生就备受广大网民的关注。虽然与低效不力的传统反腐和信访制度相比,网络反腐以其广泛性、快捷性成为一个新的传递民意、表达诉求和监督的新平台,但是由于缺乏相关制度保障,以及存在诸多的情绪化和非理性化的公民,导致网络反腐漏洞百出,因此如何完善和规范网络反腐,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是我们当前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网络反腐中政府职能的缺失。

“刘铁男案是通过实名公开举报渠道使腐败分子得到惩处的一个成功案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淑真分析。从2008年开始,就有人向发改委和中组部举报刘铁男,但是毫无效果。2012年12月6日,《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在微博向中纪委实名举报当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涉嫌学历造假,巨额骗贷,对他人恐吓、威胁等问题。当日,国家能源局新闻办公室却回应新京报的采访,称举报“纯属污蔑造谣”、“我们正在报案、报警”等强硬表态。刘铁男被举报后还多次现身公开报道,亮相于新闻联播。直到2013年5月12日,中央纪委证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2013年8月8日,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从匿名举报毫无效果到实名举报引起网络热议,进而到新闻办负责人在4小时内否认严斥,再到证实接受调查,最后被依法查处。刘铁男一案剧情跌宕起伏。成果的背后不禁引起人们的反思,罗昌平为何最终选择在微博上发布消息举报刘铁男?为何举报了三年才有结果?新闻办发言人为何丧失公职,沦为家奴,为个人背书……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政府职能的缺失,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网络举报受理和反馈制度不完善,以及信息公开制度落实不到位,连罗昌平本人都说“这只是个案推动,真正的反腐要靠制度建设”,罗昌平艰辛的举报之路也反映出政府相关部门还要做大量的工作。

(二)网民道德弱化,缺乏自律意识,导致网络暴力频发。

在网络这个自由言论的新空间里,炒作式反腐、虚假爆料、利用爆料牟利等不和谐音也开始出现。杜治洲表示,正副处级官员最易受到网络诬陷。从2010年—2012年三年间,虚假信息涉案正处级官员分别为2、2、5例;虚假信息涉案副处级官员分别为7、6、3例。如2012年12月7日,一自称“黔江原规划局领导杨文祥”老婆的帖子在大渝网曝光台出现,该帖“检举”杨文祥有18套房产。短短3天时间,该帖被浏览近5000次,回复28条。重庆黔江区纪委介入调查发现,举报帖中多处细节失实,已初步查明杨文祥从未担任过规划局领导,2005年以前在黔江区建委规划科任职,后调任某街道副主任,现为建委一名副处级干部,不属于领导干部。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在让人们能够自由的表达观点,尽情宣泄自己的情绪的同时,还会存在有部分网络水军“误传误报、以讹传讹”的情况,虚假爆料对当事人造成了极大地伤害,即使最后及时地删除消息、在网上辟谣,还当事人清白也是于事无补的。网络反腐的正能量正在被网络暴力冲击弱化。

(三)网络反腐遭遇非法打击。

根据调查显示,公民对网络反腐关注率高达87.3%,只有5%的公民选择不关心,在网络反腐的愈演愈烈的今天,不免会出现遭遇非法打击的现象。据统计,有七成举报者曾遭打击报复,其中有的被警方以涉嫌造谣、寻衅滋事等为由拘留或通缉,有的则是受到死亡威胁、人身攻击,更甚的会采用各类“隐形打击报复”,引发了公众对举报人处境的疑虑和担忧。广东陆丰“房爷”赵海滨的举报者黄坤意因涉嫌打架斗殴被警察网上通缉。在举报者频频遭受打击报复的同时,网络反腐网站也生存艰难。被称为“民间舆论监督第一人”的李新德于2004年创建“中国舆论监督网”,他坦言,“中国舆论监督网”这些年一再遭到封堵、屏蔽直至关闭。“我的网站经常上午刚注册,下去就被关闭了。更多的时候,服务器一天内被封杀多达十几次。”另一方面,一些腐败官员为了“保护自己,逃避反腐”,不惜一切代价,删除负面帖子。曾经有记者在搜索引擎搜索“删除负面”,搜索结果出现近百家删帖公司,暗访了解到其职责主要是删除政府及官员的负面信息,据说什么站点都可以删除,根据收取费用不同分为“秒删”和“正常删除”。这种行业的兴起,成为了腐败官员的庇佑伞,严重侵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增加了信息传播的难度,为网络反腐制造了障碍。

四、完善网络反腐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网络反腐制度化平台。

针对网络反腐制度化平台的建设,应考虑一下几点建议:首先,需要立法、司法、执法机关加大职能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强纪检委监察部门在反腐工作中的决策地位。其次,政府应明确各个部门在反腐工作中的职能和权限,就要做到权责统一,政府相关人员在调查中应该处于中立的角色,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珍惜人民所赋予的权利,不为外物所惑,坚守自己的职责。做到凡举报必有人受理,凡受理必有人负责、必有结果、必有反馈。第三,要建立完善的网络举报制度,加强政府反腐败网站的建设,上级对各级政府反腐败网站都应该有统一的要求,建立高效和快捷的举报渠道,并且政府应大力宣传官方网站的优势,引导网民更多地选择官方举报平台提供线索,使得官方反腐逐渐发展成为网络反腐中的主力军,网络反腐机制步入制度化和正规化。第四,建立快速反馈机制。政府在面对网友的质疑和举报问题时应及时回应。政府应当及时发布对举报内容的查处情况,建立阳光、透明化政府,拒绝“暗箱操作”。在言论真实的情况下,采用工作人员和举报人一对一负责机制,通过安全隐蔽的交流渠道,双方实现零距离沟通,由举报人跟踪案情发展,工作人员借此深化了解案情,同时也要向全社会公布案情情况,增加网民对政府的信任,提高网络反腐的效果。

(二)推进有限度的网络实名制。

2013年3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通知。其中,2013年需要完成包括减少和下放一批投资审批事项、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维护法制统一、政令畅通等在内的共29项任务,包括出台并实施信息网络实名登记制度。(2014年6月底前完成)网络实名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净化网络环境,有效抑制网络暴力的产生。根据新浪对于互联网实名制大调查显示:79%的受访者表示赞成,表示反对的只有20%。即使是对上网比例较高的20-40岁年龄段的网民中,赞成的比例也达到了65%。赞成的理由是,这将有效地减少没有根据的辱骂和诽谤,大大缓解网络暴力。反对者认为,网络作为一个虚拟世界,如果让公民们以真实身份出现,将会抑制公民发表言论的积极性,会因为担心打击报复而不敢揭发,无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据此,作者认为,可以建立一个由中央纪委直属的网络反腐材料处理平台,采用“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的方式,对网民发表信息的真实度进行确认,如果是真实的,则要对网民信息进行严格保密并且决定是否进入司法调查程序,在保障网民的人生安全同时做到受理及时、审判公正、执行顺畅;如果信息有误,应该交予相关机关进行依法处置。

(三)进一步强化网络反腐参与者的保护体系。

针对网络反腐参与者体系的保护,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遵循《宪法》的有关法令建立和完善对举报人保护体系。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举报人信息保密系统,不仅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还可以推行举报密码制,举报人使用网络举报时,电子系统对举报人的姓名、地址、举报材料等相关信息自动生成一个与之相应的代号和密码,密码只有举报人知道,举报人通过该代号与受理人相联系,电子系统应交由国家最高检和监察部门联合统一管理。其次,对于民间反腐网站遭遇强制关闭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支持和引导民间反腐网站的发展。据统计,如今的反腐信息虽然鱼龙混杂、真实度降低,但是大多数信息还是集中在民间反腐网站里,政府应对此持积极的态度,为其提供法律咨询、技术支持、援助服务等,使民间反腐网站真正意义地独立于政府之外,为反腐事业做出贡献。第三,面临“逃避反腐,删除帖子”的现象,政府部门要依据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追究违规人员的法律责任,以此震慑更多的不法分子;加强互联网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约束基层员工权利,不让违法分子有机可乘。

五、结语

罗昌平在获奖致辞《在“政治雾霾”中前行》中表示,在中国,若要驱散政治阴霾、推进腐败防治工作,不可能只靠政府,也需要公民社会和私营领域的共同努力。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网络反腐制度化平台的建设、对参与者保护措施的完善,网络反腐必将对我国反腐工作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齐宜光、宋捷:《关于网络反腐的思考》,沈阳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2]《2012年微博年度报告》,《电子政务》,2013年第一期。

[3]郭文远:《多元化治理视野下的网络反腐研究》,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课题项目:网络反腐中公民的政治参与度与政府职能的思考

课题组员:白艾凡、宋立虎、孔祥悦、石宇思、吕佳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