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体系教学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3

优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体系教学的探讨

蔡标汪远金朱洁马克龙那莎宋睿汪天明

蔡标汪远金朱洁马克龙那莎宋睿汪天明黄金玲(通讯作者)

(安徽省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安徽合肥230038)

【摘要】生物化学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化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医用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三门课程,三门课程教学的优化是实现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做好三门课程教学的需要,应围绕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从增加学时、改革教材的角度或现有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对三门课程教学进行优化,以期更好的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促进生物化学课程体系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程体系优化教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103-02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体现形式。课程体系则是各门课程有机的集合,是根据教育目的和要求,将各个学科和学科内容依据学习主体的心理特点和个人特点,按照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顺序进行合理组合而成的教学内容体系。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设置与确定都需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并能充分体现出专业特点[1]。

生物化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医用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三门课程。从学科内容体系上来看,生物化学为核心,医用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基础,医学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化学的扩展及延伸。本课题组围绕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体系教学进行优化整合,以期更好的培养优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促进生物化学课程体系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体系教学优化的必要性

1.优化生物化学课程体系教学是实现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基础生命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其课程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及了解生物体物质组成、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及调控规律等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基础医学其他各课程和临床医学打下扎实的生物化学基础。医用化学课程所包含的主要是有机化学的内容,主要为生物体的物质组成、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是生物化学课程的化学基础。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所包含的主要为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应用等内容,是生物化学课程的发展及延续。这三门学科都存在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枯燥乏味、不易记忆的特点,而且课程之间内容多有重复,实用性不强,与临床脱节[2-3]。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中、西医学基础知识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能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中、西医诊断和治疗,毕业后能够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中西医结合医学应用人才[4]。作为生命存在的基础,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数量及存在部位的异常和一些重要的生化反应或过程紊乱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作为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课程体系的三门课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锻炼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5],所以,优化生物化学课程体系教学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2.生物化学、医用化学、分子生物学三门课程教学过程不系统,需要整合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医用化学、分子生物学三门课程分在三个学期,一般情况下会由三名老师上课,每门课程在教学时授课老师会根据自己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授课,而这三门课的教学大纲又是分别制定,这就导致三门课程的教学会孤立,教学内容联系的不紧密、存在重复,且三门课程的学时和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所开设的三门课程的学时相比要少很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会出现“授课速度快”、“要用的没讲到,不用的反复讲”等现象,不利于教师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所以,三门课程的教学过程需要整合,教学方法需要更新。

3.生物化学、医用化学、分子生物学三门课程所用教材重复度高,需要优化

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或继续深造的实际情况出发,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所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第7版),医用化学课程所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有机化学》(第7版),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所用的教材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分子生物学》教材。三本教材的内容重复度较高:《有机化学》全书19章中有5章内容和《生物化学》内容重复,重复章节占《有机化学》全书的26.3%;《医学分子生物学》全书16章中有8章和《生物化学》内容高度重复,另有7章和《生物化学》内容有重复但更翔实,重复章节占《医学分子生物学》全书的93.8%。由此可见,优化整合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体系教学优化的具体做法

如何优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体系教学?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和认真研讨,我们认为,应围绕中西医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优化。

1.增加学时,改革教材

为促使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更好的学习生物化学、医用化学、分子生物学这三门课程,可增加每门课的学时,这样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讲授每门课程,将内容讲深、讲透,不怕重复,反复强调,学生也可以很好的掌握这三门课程,为后续的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以采用改革教材的方式,选择更适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生物化学》、《医用化学》、《分子生物学》教材,避免重复,这样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好的完成教学过程,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也轻松,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优化现有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在无法增加学时和暂时没有合适的教材的情况下,可对现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对现有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使三门课程的教学形成一个整体,有利于教师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学习。

(1)优化理论教学内容,避免重复

在医用化学课程中,主要讲授全书19章中的10章即“绪论”、“立体化学基础”、“醇和硫醇”、“醛和酮”、“羧酸和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胺和生物碱”、“杂环化合物”、“糖类”、“脂类”这些在后边的医学课程学习特别是生物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要用到的章节;在生物化学课程中,主要讲授全书21章中的13章即“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核酸的结构与功能”、“酶”、“糖代谢”、“脂类代谢”、“生物氧化”、“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细胞信号转导”、“血液的生物化学”、“肝的生物化学”、“维生素与无机物”,而把第三篇基因信息的传递篇和专题篇中与分子生物学内容相重复的章节放在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中讲授;在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中,主要讲授全书16章中的10章即“基因组”、“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表达调控”、“核酸的提取与鉴定”、“印迹杂交技术”、“核酸的体外扩增”、“重组DNA技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章节。通过优化整合,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密,教学安排更加合理,强化了三门课程的相互联系,避免重复,达到整体优化。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医用化学、生物化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三门课程均开设有实验课程,优化三门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也是完成生物化学课程体系优化的重要环节。以我校为例,在医用化学的实验课程中开设“实验仪器使用教学”(实验仪器包含生物化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所需用到的实验仪器)、“缓冲溶液的配置”、“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的测定”实验,为后续的生物化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提供方便,同时加强了和生物化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上的联系;在生物化学的实验课程中开设“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的测定”、“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的测定”、“激素对血糖浓度的影响”实验;在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开设“核酸的制备及测定”、“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即考虑到三门课程的联系,也考虑到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优化课堂讲授方式,注意前后呼应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体系中三门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联系,注意前后呼应:在医用化学课程讲授中,注重与生物化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的联系,重点讲授医学学习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化学知识,而一些纯化学的知识作为了解;在生物化学课程讲授中,注重与医用化学课程和后面要学习的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的联系;在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讲授中,注意与前面学习的医用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课程的联系。如在医用化学课程中讲授“氢键”的内容时,引申出生物化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稳定力量”、“DNA的二级结构的碱基如何互补及结合”,在生物化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讲授到相关知识点时再复习在医用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点;在医用化学课程中讲授“共轭双键”内容时,引申出生物化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中“蛋白质的紫外吸收性质”和“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质”,解释他们具有紫外吸收性质的原因。通过优化课堂讲授内容,使三门课程的联系更加紧密,同学们也认识到三门课程是一个整体,学习时更加的系统。

三、结语

通过对生物化学课程体系教学的优化,能够更好的为《生物化学》、《医用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意见,为培养优秀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奠定了基础。本课题组将围绕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生物化学课程体系从实际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继续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赵拥军,唐军,冯学斌.21世纪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教育中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中外医疗,2010,3:124-125.

[2]那冬晨.分子生物学技术备课环节的优化[J].生物学通报,2009,44(8):42-43.

[3]路凡,刘新平.八年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教学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1):57-58.

[4]蔡标,申国明,方正清,等.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体现[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29(4):75-76.

[5]陈会敏,徐安莉,徐建民,等.优化《生物化学》教学初探[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10,12(1):71.

基金项目:教育部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TS12150),安徽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中西医结合医生培养,安徽中医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zd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