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1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张在贵

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学35030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在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要,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传承弘扬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弘扬爱国主义传统

守卫本土是动物的本能,这成了有思想的人类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渊源。在语文课本中,有洋溢着浓郁爱国主义热情的《离骚》;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故都的秋》;有孔子充满积极入世精神的《论语》……通过这些课文的讲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价值的教育,达到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净化灵魂、激发热情的目的。

教材中礼赞对党、对革命事业、对共产主义忠贞不渝的内容也不少。陈毅《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表现革命者为了革命利益,不惜牺牲宝贵生命的大无畏精神。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党的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

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传承传统文化

1.传统的人生观。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中国社会传统人生观的反映。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人生观,超越了生死,领悟了生命的真正意义;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给人一种积极、乐观、充满信心的力量。

2.传统美德。《论语》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道德范畴和概念、术语,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中,《鱼我所欲也》章讲的是古代道德文化,告诉人要有羞善之心,才能舍生取义等。学生们在学习这些教材的时候,传统美德的教育也就能潜移默化地渗入他们的心中。

3.传统价值观。中国社会传统的价值观往往与人生观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人的功名与报效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为国家建功立业才能成就个人的价值。实现功与名的双收,如: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就是把个人功名与复国大业相连。

语文教学就是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这些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引导学生阅读古籍,加强传统文化传承的力度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然而,语文教材中的篇幅有限,入选的作品的面窄量少,式样单一,许多代表作却未能入选,所以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传承的力度还不够,还需要引导学生阅读古籍。代表着民族灿烂文化的经典著作《论语》、《中庸》、《大学》等应成为每个学生常备必读之书。

语言学告诉我们:语文本身不仅是一种工具,还是人本身,是人的一部分;它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客体,而是主体;它满含主体情感,充满人生体验,因而人文精神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在这方面古典诗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曾鼓舞多少炎黄子孙为中华崛起而不断探求真理,革故鼎新;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流露真挚质朴的朋友之情成为人们称道传颂的佳句;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作者对天下贫苦人的同情心和阔达的襟怀……所有这些古诗词渗透了一定的人情美、人性美和爱国主义思想,有利于教育学生在当前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现实中,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洁身自爱。

四、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传承传统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点,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因此,教学中充分运用民族传统节日,能生动地传承民族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选择适当的内容及活动形式,是引导学生传承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方法。如端午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我们要通过让学生用眼、用耳、用心、动手、动口、动脑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多方感官,立体化地投入到对端午民俗的体验中来,使学生在真切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了解到端午节的内涵远远不止吃粽子、赛龙舟那么简单。屈原一身正气宁折不阿,是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让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的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并初步了解家乡婚嫁文化、饮食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发展语文素质。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