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的影响效果刘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探讨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的影响效果刘升

刘升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人民医院4102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的影响效果。方法:择取在我院接受血液检验的且于2014年4月-2015年4月期间入院的健康体检者76例,对这76例入院的健康体检者分别抽取5ml的静脉血并分装2支试管进行血清标本生化检测,分别进行室温的自然分离与规范离心(参照组)以及人工溶血并规范离心分离(研究组)。结果:参照组与研究组在血糖、血清尿酸、甘油三酯、铬元素、血尿素氮的检验结果上经统计学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而参照组与研究组在血钾、谷草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总胆固醇、乳酸脱氢酶以及碱性磷酸酶的检验结果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溶血现象会对血液检验的结果造成极大的差错影响,因此,在进行血液检验工作时,应该注意血液的采集、储存、检验工作,避免出现溶血现象。

【关键词】离心;人工溶血;血液检验;影响

溶血现象表示血液中的红细胞出现破裂,导致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溢出,释放到血清中。此种现象会导致血液检验的结果产生误差,因此,做好血液的采集、储存、检验工作非常重要[1]。此次研究则主要是分析探讨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的具体影响效果,内容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择取在我院接受血液检验的且于2014年4月-2015年4月期间入院的健康体检者76例,对这76例入院的健康体检者分别抽取5ml的静脉血并分别分装至2支试管中,再进行血清标本生化检测。

所有参与研究的研究对象均符合自愿原则。研究排除了患有精神疾病的研究对象,不配合检验的研究对象排除在外。

1.2检验方法

对这76例参与研究的健康体检者分别抽取5mL的空腹静脉血,并将这76份5ml的空腹静脉血以“一对二”的形式分别装入干燥试管之中,每支试管平均注入2.5ml的血量。同时分别对这些试管做好标记,参照组为一组,研究组为一组,每组均有76支试管,每支试管中均有2.5mL的血量。

参照组进行室温的自然分离与规范离心,即对这些试管在室温之下进行分离,半个小时之后进行每分钟1200转速的10分钟规范离心,血清分离之后再取1ml的血清做标本进行待检。

研究组则进行人工溶血并规范离心分离,先对试管中的血液进行人工溶血,接着进行1200r/min的10分钟规范离心,之后的操作程序与参照组一致。

1.3观察评价指标

观察比较组间的血糖、血清尿酸、甘油三酯、铬元素、血尿素氮、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血钾[2]。

1.4统计学处理

将参与此次研究的76例健康体检者共152支试管的相关情况数据,于此次研究结束之后,准确无误地录入进SPSS19.0软件中做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其对比方法是t检验。组间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间,即当p值在0.05以下,可以表示此次实验研究的参照组和研究组的血清标本数据具有明显的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参照组与研究组在血糖、血清尿酸、甘油三酯、铬元素、血尿素氮的检验结果上经统计学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而参照组与研究组在血钾、谷草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总胆固醇、乳酸脱氢酶以及碱性磷酸酶的检验结果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详细的数据情况可参见附表:

3.讨论

临床研究认为,出现溶血的现象由研究对象的体内因素以及体外因素等多种原因导致,其中体内因素主要有研究对象患有会让血液出现溶血的疾病,或者是药物毒性导致溶血;体外因素则主要体现在实验室检验中的操作不规范或者是研究对象的血液接触到了表面活性剂而导致[3-4]。

血液检验中出现溶血现象会对检验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梁建嫦学者在《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的临床分析》一文分析中就得出了此种结果[5],另外李宁霞等也在临床的血液检验研究中得出了此结论[6]。此次研究中,专门针对同一组参与体检的健康研究对象进行血液检验,并对每位研究对象分别抽取5mL的空腹静脉血分置两支试管中,一组进行常规的室温分离与规范离心,而另一组也即研究组则先进行人工溶血,再进行离心分离。研究结果显示,参照组与研究组在血糖、血清尿酸、甘油三酯、铬元素、血尿素氮的检验结果上经统计学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而两组在血钾、谷草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总胆固醇、乳酸脱氢酶以及碱性磷酸酶的检验结果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并且其中前五项研究组显著要高于参照组,而后一项研究组则要低于参照组。

研究认为,之所以血液先进行溶血,其检验结果与参照组在谷草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总胆固醇、乳酸脱氢酶的检验上会有显著的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这些指标在红细胞中的浓度比较高有关,一旦溶血后,这些物质便会释放至血清中,进而造成血清检查结果这几项指标含量较高,另外,由于血液中的钾离子敏感性高,一旦红细胞出现破裂,会使得钾离子经红细胞进入血清,最终致使血钾升高。而血清尿酸、甘油三酯、铬元素等指标的表现不明显主要是因为,第一,这些指标受红细胞的破裂影响本身不大,第二,各方面的影响综合致使最终的检验结果变化不大。

针对以上结果,这提示我们在血液检验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溶血现象的预防措施:首先,检验时,所有的用具都必须是洁净、干净的,并均经过了灭菌干热的处理;其次,采血过程中,应该注意止血带的松紧度,避免过紧;再次,在血液注入试管中时,速度要缓慢,避免出现血细胞破裂的情况;最后,血液采集完成应该尽快进行室温下的分离,严格按要求进行相关的操作。除了以上四点,在血液检验的过程中,还应该将血液标本尽快送检,避免与消毒液、化学试剂等物品接触[7]。

综上所述,溶血现象会对血液检验的结果造成极大的差错影响,因此,在进行血液检验工作时,应该注意血液的采集、储存、检验工作,避免出现溶血现象。

参考文献:

[1]周霞.溶血现象在血液检验中的临床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31(7):117-117,118.

[2]何正军.浅谈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2-2,3.

[3]马静.溶血现象对肝功能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J].医学信息,2015,29(21):161-161.

[4]惠双红.临床研究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4(3):614-614,615.

[5]梁建嫦.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的临床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3,5(3):19-21.

[6]李宁霞.探讨溶血现象对血液检验的影响效果[J].中外医疗,2014,34(14):181-182.

[7]唐清.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影响的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7):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