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粘膜脱垂5例报告

/ 1

尿道粘膜脱垂5例报告

郭建昌

郭建昌(江西宁都县钓峰卫生院342800)

【中图分类号】R69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6-0234-02

尿道粘膜脱垂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疾病,又称尿道粘膜外翻。它主要是指尿道粘膜下组织脱出并处翻于尿道口外的一种女性尿道疾病。多发于女性儿童和老年妇女特别是绝经期妇女。笔者自2002年-2009收治的5例尿道粘膜脱垂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总结。

一、临床资料

5例病例均为女性,其中4例为6岁以下儿童(1岁1例、2-3岁2例、6岁1例),1例为老年妇女,年龄为65岁。

二、临床表现

女性儿童4例均为母亲在帮助小孩小便或更换内裤时发现小孩小便时哭闹,尿道外口有红色肿物,肿物表面有摩擦痕迹,并感充血红肿,而老年妇女则表现为小便时呈烧灼感,会阴部可见一红色肿物,触之有疼痛感,表面部分呈青紫色,少许渗液。

三、诊断

5例病例入院后体检时均有尿道外口红色肿物突出,行尿常规检查及尿道探子探查、导尿管导尿检查。尿常规检查均表现为RBC(+~++),WBC(±)。尿道探子及导尿管检查尿道均通畅,均可见红色肿物呈环绕状,环绕于导管周围。排除其他异常情况,均诊断为尿道粘膜脱垂。

四、治疗

5例均在麻醉下(其中4例小儿选择基础分离麻醉、老年妇女局部麻醉)行尿道粘膜脱垂环形切除术,术中用微桥线作切口间断缝合,留置导尿管3-5天,局部碘伏消毒尿道口周围。5例病例全部痊愈出院,随访1-3个月均示出现复发。

五、讨论

1病因及发病机制:尿道粘膜脱垂病因不十分明确,目前多数观点认为儿童尿道粘膜脱垂多见于体弱女孩,与骨盆快速增大盆腔器官发生变化有关。加上尿道生殖膈薄弱,尿道粘膜与粘膜下的先天性缺损容易发生粘膜脱垂。而老年妇女粘膜脱垂可能是由于分娩次数较多、分娩损伤、绝经后激素水平低下,尿道周围组织萎缩,或全身衰弱等所致尿道壁薄弱,尿道周围组织松弛以致粘膜翻出。本例老年女妇女发病者其分娩次数7次,证实与此因素有相关性。

其发病机制可能系儿童女性尿道垂直向下短而宽。若肌层弹力纤维较薄弱,周围组织松弛,粘膜发育速度超过肌层,尿道粘膜脱出尤其后壁便向翻出于尿道口外,形成部分粘膜脱垂。如尿道壁也松弛,则整个尿道脱出形成完全性尿道粘膜脱垂,而脱垂因受尿道口环形压迫内裤摩擦刺激等充血水肿甚至血管栓塞及坏死,亦可致感染糜烂等。

2诊断,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均较为典型诊断较容易,但须与以下几种疾病进行鉴别诊。

(1)输尿管襄肿脱出,异位输尿管襄肿经膀胱颈部和尿道脱出于尿道口外,成为一大而紫红色的肿块,形似尿道粘膜脱垂,但输尿管襄肿脱出多能自行复位,有时襄肿处可见输尿管口。但导尿管或尿道探子不能从襄肿中央挺好插入,也不能顺利引流出尿液。

(2)尿道肉阜。尿道肉阜体积较小,基底常附着于尿道口后壁,插入导尿管或尿道探子,可见红色息肉样肿物位于导管一侧,而非呈环形外翻包绕状。

(3)尿道癌;为较易出血肿块,触诊时可发现肿块质地较硬,尿道口周围组织增粗变硬,表面呈紫兰色改变,触之容易出血,疼痛较明显,腹股沟及会阴部淋巴结可肿大,取活组织检查更可明确诊断。

(4)膀胱脱垂,是指膀胱经尿道膨出的病变。多在腹压增加时发生,脱垂的膀胱粘膜充血水肿,但脱垂的肿物较大,内容较多,可还纳,严重脱出时可见膀胱三角及输尿管开口。

总结:尿道粘膜脱垂虽然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疾病,但一旦遇到这样的病例,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对治疗将带来极大的好处无论是幼儿还是老年妇女患者,只要粘膜脱垂较多者,就应该立即复位,如复位困难及脱出时间较长者则宜尽申早采用手术治疗,且用环形切除术加断端粘膜间断缝合术,均能取得满意疗效,当然其治疗方法还有还纳法,环形结扎术、电凝术等。

参考文献

[1]李飞平.小儿尿道粘膜脱垂5例[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0,21(1).

[2]武宝通,王友宝,等.尿道粘膜脱垂9例报告[J].青岛医药卫生.2005,37(4):25-26.

[3]杨罗艳,黄循,欧阳时锋.女性尿道粘膜脱垂六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