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孟庆芝

孟庆芝(临沂市肿瘤医院山东临沂276001)

【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医生越来越依赖于先进医疗设备等技术手段,对医学之外的人文医学普遍重视不够。而当代医疗卫生保健难题的解决,却越来越依赖于哲学智慧。医学科学的发展、好医生的培养、医患关系的处理等都需要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人文素质医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6-0069-01

医学是通过认识人类的生命活动规律来预防和治疗疾病、保护人类身心健康的科学,全面地理解人、尊重人和关爱人是医学科学自身的根本要求。爱丁堡公报也指出:“21世纪的医生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工程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习者”。我国古代医家也认为“医乃仁术”,“夫医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医生越来越依赖大型医疗设备等技术手段,医学生更加注重实验室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人文教育的作用。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伦理、法律问题,医患关系也变得愈为紧张。这些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尖锐。因此,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1]。

1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等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以及适应21世纪卫生服务和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培养高质量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一专多能、专通结合的综合素质医学人才就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当前,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并最终形成整体医学模式,医学人才综合素质中的人文属性日益凸现[2]。加强医学人文类课程,应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为全球本科医学教育提供指导。“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是指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涵盖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的基本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与研究7个领域。在这7个方面的规定中,除了医学科学的基本知识、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三项外,其余4项都完全归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可见人文素质在医学人才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

2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应采取的措施

2.1设置行为医学课程,将人文精神教育融入医学专业课中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人文社会学科无论从课程设置上还是从课程内容方面都显得很薄弱,医学生还得不到较多的卫生资源利用、人类与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健康等现代社会科学的知识以及自学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设置行为医学课程,在医学专业课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通过人文精神与医学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人的精神、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法律历史等因素融入医学专业课教学中,在讲授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灌输人文知识,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这样能使枯燥的医学专业知识鲜活起来,又使学生学习到相关的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医学专业学习的过程更具有人性化、艺术化、道德化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和训练专业技能的同时,思想得到直接的熏陶和升华,能更好地把人文精神与医学知识和技能直接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医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建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思想。

2.2组织与参加社会实践环节,参与社团文化建设[3]引导医学生积极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参加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献身祖国的实践。如组织医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市场,从事各种劳动,了解社会生活;组织医学生参加社区服务,街头义诊,访贫问苦,送医送药,进行社会医疗实践;组织学生参观旅游、瞻仰革命遗址等,使学生增长人文地理知识,陶冶爱国情操,达到“受教育,长才干,增素质,作贡献”的目的,从而提高其整体素质。根据大学生自身特点和思想实际,鼓励医学生参与或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

2.3实习教学中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临床实习是医学生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学习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转折点。如何使医学生从一开始即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顺利从工作型过渡到人文型、从任务型过渡到满意型、从依赖型过渡到自我管理型,临床实习阶段至关重要。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医学精神的本质要求,医疗服务事业部分进入市场运作以后,高昂的医疗费用,医患双方不断升级的矛盾冲突,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这种不良现象不能仅仅认为是权力监督机制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根源主要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医学的任务是治疗和预防疾病以维护人类的健康,人是医学研究和服务的直接对象,而人是具有情感属性的,这就要求在实施医疗行为时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面对病人的痛苦和疾病,医生必须具有同情、关心、帮助病人和把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不是仅仅关心疾病本身。医学把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作为一个三维坐标系,在重视生物因素的前提下,把人的健康问题置于其他的社会关系中去理解[4-5],这就决定了医学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综合性质。呈现在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不仅是作为健康或疾病载体的人体,而是现实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还应有厚重的人文素养,学会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多个途径出发去处理病人和疾病。

2.4就业指导中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医学从业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出现了医学专业高学历化趋势。医学专科生就业压力较大,对就业前景充满担忧,特别是女生,就业期望值普遍偏低。为此,我们就强调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拓展教育形式,帮助医学专科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建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设计理念。增加医学职业相关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充分了解职业特点、职业需求和就业方向。拓展教育形式,增强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提升学生整体就业竞争力[6]。教育他们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条条大路通罗马等辩证的哲学思想,让他们在就业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去迎接失败和胜利。

参考文献

[1]覃忠.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2(S1):179-180.

[2]李兆松,王忠彦,吕海波.试论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教育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2):124-128.

[3]张蕾.论医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9(10):182-183.

[4]蒋沁蓓.专业教学中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08,15(2):49.

[5]于德华,王晨,吴萍,等.从患者需求分析谈医学人文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1(3):34.

[6]陈钧,王群.卫生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