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作用

/ 1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作用

孙倩王雪利

孙倩王雪利(青岛第八人民医院病理科山东青岛266100)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6-0382-01

免疫组化技术以其特异性强、敏感度高、操作简便并且将形态学改变与功能和代谢结合起来等优点,得到了最为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而传统的外科病理只侧重于从形态学上对疾病和肿瘤诊断;现代的外科病理学,在注重诊断的同时,还对疾病和肿瘤的病因、治疗、预后、化疗药物敏感性、遗传学改变等方面全面介入,力求获得更多的信息,为临床治疗服务,特别是在肿瘤病理学中已经成为常规而重要的诊断方法。它不仅在肿瘤组织起源上对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而且在探讨肿瘤病因和发病机制、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各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免疫组化技术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判断肿瘤的原发及转移、良恶性、组织起源、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

任何疾病的有效治疗均来源于正确诊断,目前医院所有的诊断手段中首推病理诊断准确率高。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技术水平问题以及鉴别诊断手段不够,大约有10%的肿瘤诊断是疑难的,无法确定其组织起源、性质或病理类型。而对这些病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查,大约有50%-70%左右疑难病例获得正确诊断。部分免疫组化指标具有特征性,如类癌:NSE、CK(+);副神经节瘤:CK(-).S-100、SYS(+);甲状腺乳头状癌:cacitonin(-);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CD99、NSE、SYN、NF(+)、LCA(-);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平滑肌成分HMB45(+);前列腺癌:PSA(+)、P504S(+);恶性黑色素瘤:HMB45、Melan-A(+)、s-100(+);胸腺瘤:CD5(+);胃肠道间质瘤:CD34、CDll7(C—kit)(+);间皮细胞瘤:calretinin(+)等等。又如一个来源不明的淋巴结转移性肿瘤,用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获阳性,则支持甲状腺癌的诊断,用s-100蛋白、HMB45蛋白抗体均获阳性,则支持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这样利用免疫组化检查确定肿瘤组织来源提高了肿瘤病理诊断水平。随着淋巴瘤的类型越分越细,有几十种之多,其治疗方法及预后都不同,常规的病理观察方法很难一一区分,甚至有时发生误诊,此时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结果可以作为分型的依据。

2用于指导肿瘤的治疗和判断预后

联合化疗是恶性肿瘤病人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而耐药现象是肿瘤化疗面临的最常见和最棘手的问题。国外学者发现胸苷酸合成酶(TS)是5-FU产生耐药性的一个重要酶,癌组织中TS的表达水平可以用于指导治疗并与患者的预后相关,TS高表达患者对5-FU的敏感性明显高于低表达者,TS低表达容易对5-FU产生耐药性。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常检测PR、ER、HER-2的表达,当PR、ER均阳性表达时,而HER-2阴性,抗激素治疗效果良好,预后较理想;反之亦然。目前已成为乳腺癌常规检测的免疫组化指标,研究证实,ER、PR阳性的乳腺癌,一般分化较高、发展较慢;而ER、PR阴性的乳腺癌则分化差、侵袭性强,恶性度高。PCNA、Ki-67是一种与细胞周期相关的核蛋白,是细胞DNA合成所必需的,因而是细胞合成DNA的标志,是细胞增殖指数的主要指标。表达的高低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为肿瘤分化、复发、转移的参考依据。在淋巴结中微小转移癌的发现有时非常困难,特别是肿大的淋巴结。但用CK(AE1/AE3)标记淋巴结可有效地提高阳性检出率,客观评价预后。我们用CD34、CD31、FactorVIII有效地发现了血循环转移的存在。此法同样适用于发现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血管浸渭,可确定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总之,在人类步入新世纪后,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随着越来越多新型、实用型抗体的出现及各种抗体新用途不断被发现,免疫组化技术已进入多标记和定量研究的阶段,使得该技术不仅仅是肿瘤学研究和诊断的重要方法,它已经日益广泛的应用于医学各领域中,其结果已成为疾病诊断的依据或诊断标准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