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探讨伊金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探讨伊金霞

伊金霞

黑龙江省纺织工业设计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50001

摘要:尽管目前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在中国已经得到了较为成熟的发展,但相较于世界现代建筑本土化设计的成功应用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另外,在目前经济水平还不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情况下,建筑设计风格特别是外部建筑设计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建筑设计理念的推广与交流,中国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的进程会不断加快,更多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将会涌现出来。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

引言

建筑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筑的设计风格能够体现出一个区域的大众审美观念,能够反映出所在地区的文化历史底蕴和风格。在个性化和差异化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背景下,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备受关注,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文章旨在对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特别是中国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进行简要分析,以便为现代建筑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1建筑设计中的本土化概述

建筑设计主要是通过用图纸形式的表现手法将预先设想的方案予以实施,并解决在建筑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使建筑满足人们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需求。本土化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为: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及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屋顶形式,室内、外环境与当地人文风俗、自然环境融合,使内部空间符合人的居住习惯。比如上海金茂大厦的设计,用现代化的钢结构体系来表达我国古典建筑密檐塔神韵。与上海林立的摩天楼相比,日本则因其多地震的地理环境,抗震成了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其民居大多低矮且为木结构。木结构是一种柔性结构,在房屋承受地震作用引起的震动时,可以更好地释放力量,较大程度地保护生命,减少财产损失。

2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进程起步较晚,离不开国外现代建筑设计潮流的影响。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在国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表现为地域主义建筑设计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起源于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不仅在欧洲大为流行,随着二战结束现代建筑风格还流传到美国,并在美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达到了设计顶峰,演变为国际主义建筑风格。这一时期的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就是这一风格的典型代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地域主义建筑设计风格作为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的一个重要分支,开始不断发展并兴起。早期地域主义建筑设计风格还停留在简单模仿的初级阶段,仅仅是套用当地传统建筑风格进行现代建筑的设计,类似于当前中国比较流行的仿古建筑设计。直到八十年代批判地域主义建筑设计风格的提出,才将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极大推动了地域主义建筑设计风格的成熟和发展。批判地域主义建筑设计风格在保护地域元素、摒弃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趋同化设计趋势的同时,保留了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中进步和解放的思想和设计手法。自此,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的进程开始不断加快,在亚洲、欧洲、美洲开始有不同的诠释与应用,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我国得到确立和应用。

在欧洲,芬兰建筑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设计建造的玛利亚别墅通过本地木材与其他材料的完美结合,巧妙地营造了兼顾人性和自然的建筑设计风格,利用未经修饰的树枝和曲线雨棚使整个建筑不仅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而且营造了自由活泼的建筑个性。丹麦建筑设计师约翰·伍重设计建造的悉尼歌剧院和CanLis住宅充分体现了对自然虔诚的热爱。特别是伸向地中海的CanLis住宅基于人的需要,完美处理了采光问题,建筑构造引导人将视线汇聚于天海交接的地方,营造了舒适的观赏环境。在葡萄牙、意大利等欧洲各地也均有成功的建筑设计实践。

在亚洲,日本建筑设计师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流行的同时,始终坚持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在发展现代建筑设计的同时保护本土文化传统。通过以丹下健三、黑川纪章和安藤忠雄为代表的三代现代建筑设计师的努力,不仅使日本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的核心不断坚实,而且使日本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地域风格不断得以拓展。特别是代代木体育馆、中银舱体大楼、风之教堂、水之教堂、光之教堂的成功实践,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又不失本地的文化传统风格。在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结合本地气候、地理条件以及文化历史背景,也不乏成功的建筑设计实践。

在美洲,由于历史文化底蕴相较于欧洲和亚洲不够深厚,因此在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影响下,反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地域主义建筑设计风格。这种独树一帜体现在乡土主义和田园学派的兴起与坚守上,特别是美国建筑设计师弗兰克·劳埃德·莱特设计建造的流水别墅,在自然环境、人文理念、建筑空间的融合与统一上达到了一个巅峰。墨西哥、巴西等美洲国家在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的道路上也颇有成就,为中国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提供了参考的范例。

3中国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的发展与应用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第二代建筑师群体在建筑量激增、百废待兴的时代背景下,首先关注建筑功能的实现,为城市正常生活秩序的正常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个年代的建筑设计实践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儿童医院、北京百货大楼等当时重要的地标性建筑物。由于经济条件、物资储备等方面的限制,当时建筑设计的主要方向是尽可能提供建筑物基本的使用功能,但是在有限的条件和严格的时间限制下,建筑师华揽洪仍然在细节上保证了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刻画。飞檐、青砖、水刷石的灵活运用,不仅避免了建筑形式上的简单模仿,而且在细节上实现了文化特色与现代主义建筑的有机融合,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与意蕴。建筑师杨廷宝设计的北京百货大楼,在保证建筑功能实现的同时,在结构上采用三段式设立理念,利用额枋和雀替的形式,辅以中国传统图腾纹理,为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平添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这些现代艺术设计实践,多是在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的细节设计上参考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反而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这一段动荡时期中,中国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进程开始初露端倪。建筑师张开济设计的北京四会一部办公楼充分体现了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论述的中国建筑特征。这座建筑在设计风格上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屋顶采用传统宫殿样式,阳台、窗框、檐口、门厅等建筑部位都反映了传统宫廷建筑的形式特点。在青岛一号俱乐部礼堂的设计中,屋顶采用了薄壳结构并铺以红瓦,使得整个建筑不仅符合整座城市的建筑风格,还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这一时期,不仅是民族地域建筑设计风格成熟的关键时期,还是地域建筑建设的高潮阶段,是中国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现阶段,中国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不仅具有较强的传承特色,还在建筑设计实践中注重地域性、文化性和创新性。

结束语

建筑的文化艺术性是建筑师以特定的方式、形态展现不同时期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历史特征。现代建筑需要表达对技术、材料、功能的真实性需求,以及与建筑环境的融合。现代建筑师更要研究本土的文化,踏踏实实地创作出既具本土风格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建筑。

参考文献

[1]王诗旭.西藏建筑设计中地域性表达——以“芥子纳须弥”建筑设计为例[J].中外建筑,2017(07):39-45.

[2]王江平.符号学中的建筑本土化途径研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J].设计,2017(02):112-113.

[3]苑曙光,耿云楠,徐斌.中国传统建筑符号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J].中外建筑,2017(01):49-50.

[4]李天申.当代中国本土化建筑创作倾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