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中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谈谈高中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分析

刘志远

河北省邯郸市荀子中学刘志远05600

【摘要】:新课标要求高中美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重视对世界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了解;注重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过程,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强调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质性评价,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学、观察方法、思考方式、个性发展

目前,在校大多数高中美术教师在大学学的多是绘画专业,传统应试教学模式在老师们心中打下的烙印恐怕是很难一时抹去的,针对高中课堂模块教学,我们可以借鉴传统专业教学的一些方法,但不能按专业教学的思路去进行照搬,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群体不一样,通过教学所达到的目的归宿也不一样;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我们应立足于学生的技法操作能力还是面向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应带给学生一些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说说我的看法。

一、老师要给给学生一个看世界的方法。

“看”也是一种能力,如何引领学生去“看”应该是我们在教学中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不同学科的学习往往形成的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区别,蔡元培先生曾这样论述到:美育是教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在各种教育中起到协调统一的作用。作为美术学科应该发挥学科本身的教育优势,着眼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

学生的观察能力一部分是由自身审美素质自发的,但大部分则需要教师优化教学形式诱导引发的。在高中课堂教学中,面对我们要施教的对象,我们应引源而不是截流,不要用程式化的要求去引领学生的观察,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察方式。

1.换个角度看。1909年,康定斯基在自己家中发现了一幅难以描述的美丽图画,一幅充满一种内在光芒的图画,它除了形式和色彩之外什么也没有。一次不同以往的观察,康定斯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抽象美的存在,并从此走上了抽象主义绘画的表现。由经验式的观察走向发现式的观察,能使学生在观察时积极地进行分析和思考,并通过事物的表象,从多角度的综合比较中把握物象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象,改变观察模式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以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提高。

2.看不一定只用眼睛。用心感受、用思维去联想,让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美术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只有用心感悟、用心去触摸艺术作品中那点化融心灵的敏感与悸动,才能让心灵穿越作品与大师的灵魂碰撞并相融契合,让心灵化作一股清泉自然流淌。这种体验似乎是一次次圣殿中的洗礼,洗去心灵上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的灰烬,洗出自然的亮色和心灵的一片净土。

3.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去看。在观察学习中要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导一种文化的联想。山川河岳、风花草木曾被历代多少文人吟咏过、歌颂过,文化的联想会丰富看的内涵,并且最终会丰富学生作品表现的内涵。

4.学会用审美的眼观去看。有过这么一句话,说一块矿石在商人的眼里始终是商品,在艺术家的眼里却能发现美的存在,这是一个需要引导和学习的过程,也是美术教学本身与生俱来的一种使命。美的体验需要一种情感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用充满情感的、美的意念去观察和感受。所谓“魂在艺存,魂丧艺亡”,作为欣赏者,没有情感的投入,就领略不到作品的内涵,更体会不到画家创作时的心境,这等同于艺术的丧魂失魄。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利用情感的融入,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5.让看变成一种习惯。平时我们会经常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在课堂上我们让学生画一件作品,即使你提供了素材,学生还会老是问你:“画什么。”养成观察的习惯,不仅仅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并且会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老师要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美术课堂教学中表现的过程就是把通过“看”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归纳反馈,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完成的。持续的针对性的训练能改变人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影响人的日常行为,高中美术实践模块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1.科学意识。艺术的表现需要感觉,同时艺术也需要严谨,尤其在西方传统艺术中,造型和空间表现几乎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对物象规律性的把握是进行表现的基础,这需要一种严谨的科学的态度。即使是抒情达意的中国画,从“搜尽奇峰打草稿”到“五日一石、十日一水”,也同样需要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可染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曾深有感慨地说过:“潦草不可恕。”

2.大局意识。俗话经常说“大局为重”,引用到美术教学当中来也是有道理的。学生在最初的表现过程中,基本能力尚未确立起来,顾此失彼,没有信心所以不敢下笔,下笔也不敢大刀阔斧地去表现,我们一开始是直接要求形象的准确还是先要学生的一种状态体验?如果我选择,我就选择后者。前者是一种通过时间的过程可以完成的,并且一定要经过一个时间的过程,后者是一种引领达到能力的方法,两者之间是一个因果关系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先让学生拥有“大局意识”,才能做到在表现时以“大局为重”,引用到日常生活中同样是这个道理。

3.独立意识。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表现自己眼睛发现的东西,表现自己的思维所理解的东西,发现不了精彩就表现不出精彩。教学中我们应注意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用自己的感受去进行表现。

4.创造意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带有思考性的观察能让人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和感受,只有思维上的创新,才会有能力上的创造性。创造首先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

三、高中美术教学,我们应该带给学生什么?

有益的学习应该使学生终生受益,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的任务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我们在传授方法的同时,应注重于传授知识、传授文化、传授一种意识和思想,进而启发学生的一种创造意识,要让学生能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看世界、看生活,要让学生能够拥有艺术家的情怀去拥抱生活。

美术课堂教学首先应立足于对“人”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获取人文知识,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全面健康的发展。东方艺术注重人格的修养,西方艺术注重人性的张扬。其实,人格也好,人性也罢,美术教学最终面对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素养的一种丰富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