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乒乓球教学方法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对乒乓球教学方法的探讨

戴建艺

戴建艺(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广东佛山528231)

摘要:本文在乒乓球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乒乓球教学面临的任务和常用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进行乒乓球教学方法变革的建议。

关键词:乒乓球教学;教学方法;教学任务;变革

乒乓球运动是我国普及程度非常广的运动,在民间有“国球”的美誉。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开始寻找休闲健身的活动,乒乓球运动再次焕发了生机,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学校,也不可避免受到这一热潮的影响。在体育运动和教学中,喜欢乒乓球的人逐年增加,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新时期条件下如何进行乒乓球教学方法的变革,提高乒乓球教学的效果,利用乒乓球运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体育教师应该立足于乒乓球教学的实际,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在乒乓球教学方法的变革和改进上着手,促进学校乒乓球文化的形成,进而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实现体育教学的改革。

1乒乓球教学的任务

乒乓球运动通过各种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使得本来就具有竞争性、游戏性、趣味性等特点以及对不同身体条件的人具有多方面锻炼价值的乒乓球运动倍受广大学生的青睐,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乒乓球作为上体育课的内容。很多学校把乒乓球列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乒乓球教学一直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我国学校体育正在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使学生形成长期和科学地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做出贡献。乒乓球教学必须立足现有条件,结合自身特点,从自身挖掘潜力,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形势不断发展的需要和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2乒乓球教学方法的变革

2.1乒乓球教学应该修整教学目标。长期的乒乓球教学在目标上存在着模糊的现象,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规范性学习,如基本姿势、步法、技术和战术的学习,将乒乓球教学等同于运动员训练。目前学校体育的指导已经转变为“健康第一”,并且提倡“以人为本”。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乒乓球运动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作风意志、行为规范、思维方式、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全面发展,才是当今乒乓球教学的目标。

2.2乒乓球运动要体现“以人为本”。由于学生乒乓球运动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练习次数、时间和密度应该有针对性,乒乓球教学要以多种形式体现“以人为本”的理论。运动量与技术动作是学生在乒乓球课中以身体运动的方式所表现出的两大要素。由于学生基础不一,运动量的安排和技术动作的要求要体现“以人为本”就必须具有比以往更大的弹性。对于运动能力弱、水平低的学生应以发展兴趣为主,对于技术水平高、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应以规范动作、提高运动水平为主,使全体学生都能朝着可以预见的目标前进,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又可以提高乒乓球教学的效果。

2.3推进乒乓球教学测评方法的变革。在教学中要建立乒乓球教学测评的新方法,通过过程性的测评和团体性的测评去激励学生,激发他们从事乒乓球运动的兴趣。如,对运动能力和水平低下的学生,采用过程性测评的方法,用学生自身的点滴进步鼓舞自己;对乒乓球兴趣低的学生,采用团体性测评的方法,用团体的力量激励学生的意志。

2.4乒乓球教学内容精简化。教师要尽可能精简乒乓球教学的内容,教学内容太多,增加学生在转换时间里出现混乱和拖延的可能性;还会出现学生注意力分散,对乒乓球教学内容掌握不深刻;也会有“顾此失彼”的可能。在乒乓球教学中将乒乓球基本内容和主要技术进行讲解和练习,将难于掌握和需要大运动量练习的内容转化到学生课外参加乒乓球活动中,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2.5提高乒乓球教学的娱乐性。教师应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进行乒乓球运动,实现乒乓球的锻炼价值、运动价值和教学价值是体育教师的目标,要充分利用乒乓球运动的娱乐性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乒乓球教学中安排比赛、游戏和休闲活动,提高乒乓球运动的娱乐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践表明:乒乓球运动的固有特点加上教师的精心组织与安排,完全有可能使高校乒乓球教学的练习手段朝着娱乐化、健身化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在明确学校乒乓球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体育教师应该抓住乒乓球热潮的机遇,推进乒乓文化的建设,在身心两方面利用乒乓球运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由于各地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对于一些开展乒乓球教学存在制约的地方,应该做好如下工作:首先,立足现有的条件和环境,发挥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乒乓球运动的潜力,千方百计提高乒乓球教学的效果。其次,乒乓球的教学目标应分为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培养习惯为主,按乒乓球运动水平分层次进行练习,教学内容简单、精粹。最后,实现乒乓球教学的娱乐化、健身化,推进乒乓球运动的普及,完成乒乓球教学的各项目标。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赖天德.正确理解<课程标准>认真落实课程理念[J].体育教学,2004,(01).

[3]吴敬平.如何调整运动员的比赛心态[J].乒乓世界,2002,(12).

[4]江少平.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