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药性能的简单认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1

对中药性能的简单认识

邹丽娜1杨德文2杨德勤1

邹丽娜1杨德文2杨德勤1

(1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158100;2黑龙江省七台河矿务局总医院154600)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7-0429-02

【摘要】目的讨论对中药性能的简单认识。方法查阅参考文献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中药能够治病,是以其特有的偏性,来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寒热虚实。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纠正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正常状态。药物治病的性能作用,可概括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归经及有毒无毒等。

【关键词】中药性能

补偏调阴阳,四气五味长;

升降浮沉用,归经毒性详。

中药能够治病,是以其特有的偏性,来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寒热虚实。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纠正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正常状态。

药物治病的性能作用,可概括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归经及有毒无毒等。下面将对中药性能的简单认识报告如下。

1四气

四气寒热性,分治寒热病,

温凉治寒热,程度差异证。

【注】四气即寒热温凉,是药物的特有性能。简称四气,又称四性。药物的寒热之气可分治疾病的寒热之证。即寒性药物治热证;热性药物治寒证。而温性药物治寒证之轻者,凉性药物治热证的程度较轻者。故寒与凉,温与热,其性质相同,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另外也有一部分药物的寒热温凉性质不明显,所以又有平性之称。

2五味

辛甘苦咸酸,调补阴阳偏;

辛散甘补益,苦泻咸软坚。

酸敛淡渗湿,涩味滑遗先。

【注】古人在医疗实践中,品尝了药物的滋味,而分为:辛、甘、苦、咸、酸五种。五种不同的味,各有其不同作用。因而用其不同的味道的作用,来调整人体阴阳二气的偏盛偏衰而达到治疗目的。

药物的五味之外,尚有淡味和涩味两种,古人把涩味归于酸味之中,把淡味归于甘味之中,故以五味称之。

五味的作用:辛味发散、行气活血;甘味补益、和中、缓急;苦味泻下、燥湿;咸味软坚散结;酸味收敛固涩;淡味渗湿、利尿,涩味能固涩、涩精、涩肠而治疗滑精、遗精、滑泻等病。

3升降浮沉

升浮上行外,涌吐散寒起,

沉降下行内,泻利镇风息,

辛甘热无降,酸苦成不举,

加工炮制后,改变药原理。

【注】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趋向而言。是根据疾病证候表现有向上(呕吐、咳喘),向下(泻痢、崩漏),向外(自汗出),向内(表证入里)的趋势而在治疗用药上总结出来的。

药质轻浮,有上升作用的为升,药质沉重,有下降性能者为降,有发散性能的药物为浮,有泻下通利作用者为沉。故升与浮,其性能是上行向外,而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沉与降其性能下行向内,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消积导滞、降逆、收敛、止咳平喘、潜阳息风等功效。

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和药物的性与味密切相关。故具有辛、甘味和温热性能者均有升浮作用,而无沉降功能;具有酸、苦、咸、涩和寒凉性能者,均有沉降作用,而无升浮功效。所谓“酸苦咸不举”也。此外,尚有些药物经过加工炮制后,可使原有升浮性能的药物而变为沉降作用,改变了原生药的功能,如酒炒则性升,姜汁炒则性散,醋炒则收敛软坚,盐水炒则下行入肾等等。药物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在临床上提高治疗功效。

4归经

归经理脏腑,疗效观察生,

主治脏腑药,经络必互应。

杏仁咳喘肺,朱砂归心经,

蝎肝白术脾,枸杞肾经通,

只举归经例,诸药此相同。

【注】药物归经的理论,是以脏腑经络为基础,通过临床药物治疗某些病证,发现有的药物对脏腑的某一脏疗效较高,对另一脏疗效较差,经过长期的疗效观察,而产生了药物归经的理论。具体地说,某药主治某脏腑病证,必然相应地归入某脏腑所属的经脉。如杏仁主治咳嗽、气短、胸闷气逆的肺脏病证,杏仁就归入肺经;朱砂的功效,能镇心安神,而入心经;痉挛抽搐,口眼歪斜,属于肝病,而全蝎有息风解痉挛、止抽搐的功效,故归入肝经;白术健脾则归入脾经;枸杞补肾,必归入肾经。这只是简单的举例,说明药物归经的理论等,而所有中药归经学说基本相同。另外也有一药归多经的。

5有毒与无毒

毒为药总称,以毒攻毒能,

药物有偏性,即是毒之名;

有无大小毒,用量必相应。

【注】在中药书籍中,常在每一味药物之下,标明有毒或无毒。古人把治疗疾病的药物,总称为毒药,在用药治病时,常称:“以毒才能攻毒”。药物的偏性,即药物特有的性能,如寒、热、温、凉、平之性,即是药物之偏性,将其偏性又名之为毒性。毒性之大小标志偏性强弱、药力大小、急骤缓和等内容。

今之所论有毒、无毒、大毒、小毒,是指具有一定毒性或不良反应的药物。用之不当,则可发生中毒。认识药物的毒性,可以帮助我们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对虚实寒热,错综复杂的病机变化,更为完善适当地选用药物和确定用量之大小,并通过必要的加工炮制,去其毒性,以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胡世林主编.中国道地药材.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80:86.

[2]王占玺主编.张仲景药法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