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祝土族民歌分类管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甘肃天祝土族民歌分类管见

蒲蕊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土族的传统音乐主要以民歌为主,有时叫“道拉”,源于藏语词汇,意为唱歌。笔者综合了土族音乐研究资料中的民歌品种和多次田野调查中收集到的土族民歌,通过歌曲的题材和时间先后顺序,结合民歌分类的理论方法,对天祝地区的土族民间歌曲类别作了梳理和分类。

关键词:土族传统音乐民间歌曲民歌类别

一、甘肃天祝土族传统音乐背景概况

在历史上甘肃的天祝与青海的互助隔河相望,没有行政区划分的限制,同属于华热地区。据《天祝县志》资料显示,天祝大通河流域及祁连山一带一直是土族人世代居住的地方之一。上世纪40年代初,以大通河为界,将河南原属于甘肃之浪斯塘沟等地划给了青海,将河北青海的属地朱岔川又规划给了甘肃。现在天祝地区的土族大多是青海省互助县、大通县等地的部分土族迁居到天祝来的。

甘肃天祝土族的传统音乐主要以民歌为主,有时叫“道拉”。“道拉”一词源于藏语词汇,意为唱歌。由于土族有语言无文字,所以该民族的所有传统文化都是靠祖祖辈辈口头流传下来的。因此,了解土族传统民歌的过程就是了解土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过程。

二、甘肃天祝土族传统歌曲

本文收集综合了土族音乐研究资料中的民歌品种,又结合笔者多次田野调查中所掌握的资料,从时间先后上以歌曲的题材进行分类,对天祝地区的土族传统民歌做以简介。

1.天祝土族游牧时期的民间歌曲

土族先民有很长的一段游牧生活经历,那时唱歌是他们交流思想、传播知识、教传礼仪、传颂历史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一阶段的民间歌曲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历史记事长歌

据陈澄之先生编著于1948年的《伊犁烟云录》描述,甘肃兰州阿干镇一带曾经是吐谷浑后裔繁衍生息的地方,曾流行过一首《阿干之歌》。“阿干”一词是土语兄长“阿吾”的变音。根据史书对吐谷浑在历史中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的记载,这首歌可能是吐谷浑王的同胞兄弟慕容隗创作于西晋时期,从时间来看这是土族先民留下来的最早的一支歌。经过历史上千年的冲刷,这首歌的旋律我们已经听不到了,但歌词内容充满悔恨不已的思恋之情,当是一首哀婉、感伤的音乐作品。

(2)爱情叙事歌

《拉仁布与吉门索》反映的是土族游牧生活时期,两个青年男女在牧业劳动中发生的爱情悲剧故事。上百段的长歌始终以山坡、沟滩、羊群、马群、帐房等内容贯穿整首歌曲,词句优美,情绪深沉,从唱词中可以推断这是一首比较古老的反映土族游牧生活时期的民歌。

(3)叙事性儿歌

《布柔哟》是根据一则土族寓言故事而编,一般由老人叙唱给孩子们听。讲述了一只小牛犊,不听妈妈劝阻擅自闯进山里,遭遇恶狼袭击。母牛为救小牛不幸被狼群吞食。小牛悔恨交加,在接受惨痛的教训后,披着妈妈的皮回到了草滩继续生活。这首歌的曲调是专用的,由上下乐句构成的乐段,简短整齐。

(4)婚礼歌

婚礼歌是土族婚礼仪式的主要构成因素,每一个婚礼场面都是在歌舞的渲染下热闹而有序地进行。在婚礼仪式的过程中有近二十种的曲调。如:《纳什信妥偌》是土族婚礼的第一支歌,这是一首专门用于婚礼中的歌舞音乐。《唐德格玛》属于问答歌,用途较广。用在婚礼仪式的第二支歌曲时,内容主要是对女方家的赞美;用做宴席曲时,一般为娘家人和婆家人喝酒时相互夸赞的对唱。《纳什信斯果》有三种不同的曲调,内容都以戏谑为主,唱词诙谐幽默。

(5)歌舞类

“转安召”是边歌边舞的音乐形式。每逢有重大节庆日或婚庆日之时,土族群众就会聚集在比较平坦宽阔的地方,围成大圆圈,在圈内点燃熊熊大火,由一到两人领唱领舞,众人附和,围火圈边歌边舞。旋律热烈欢快,大多为三拍子,节奏性强。领唱一般为实词,和唱为衬词。

(6)封建生活中的歌曲

《登登玛秀》叙述的是聪慧美丽、心灵手巧的一位土族阿姑,因为父亲的包办婚姻,而导致婚后被婆家人折磨虐待最终悲惨死去的故事,属于叙事长歌,曲调固定。

(7)宗教歌曲

作为宗教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宗教歌曲是土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每逢遭遇大旱之年,土族乡民便集合起来,杀猪献羊为龙王献唱《求雨歌》。唱腔接近呐喊,悲伤哀婉,场面庄严肃穆。

(8)赞颂类歌曲

多用在宴席中,所以又叫宴席曲,按内容可分为赞歌和问答歌。赞歌和问答歌的词曲结构较自由,在演唱中曲调和唱词的搭配随意性强,可以是一种唱词多种曲调,也可以是一首曲调多种唱词。曲调名称常根据唱词中的衬词而定,唱词都比较冗长而且运用了较多的藏语词汇,曲调与藏族音调也有类似之处,结构方整,节奏平缓。常见的有《唐德格玛》、《新阿隆列》,歌中的内容都是以高山、植物、动物、人文知识为主,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传播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知识。

(9)哭丧调

由亡者的女眷亲属演唱,曲调短小,带有哭腔,情绪悲痛,一般叙唱着对亡者的深深怀念之情。

(10)土族说唱音乐

《格萨尔》是从藏族地区传来的说唱音乐,经过土族人在传唱过程中不断加工、创作,形成了具有土族韵味的说唱史诗。土族《格萨尔》采用藏语唱、土语韵白的说唱方式,众人可以在说唱的衬词和拖腔部分伴唱,说唱内容包涵着土族文化的诸多领域。曲式由三个乐句为一乐段的结构组成,与三句一段的唱词结构相一致。

2.土族农业时期的民间歌曲

据土族史源研究的资料显示,土族至少从元末明初时就开始有农业生产,所以在土族歌曲中有不少和农耕生产、生活内容相关的民歌,还有反映战争题材的叙事长歌。

(1)英雄叙事歌

《祁家延西》是当地一首著名的叙事长歌,内容为土族将领为国家统一、疆土安宁率兵征战的故事。这首长歌的曲调固定,具有威武庄严、节奏整齐、铿锵有力的音乐特点。歌词有三百余行,完整地叙述了一场战争的始末。依据歌词所反映的人物、地域、兵器等内容做以考查,故事可能发生在明清时期,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2)爱情歌

《阿柔洛》是土族旧时较为流行的一首情歌,用土、汉语演唱。曲调优美深沉,唱词近似诗词格式,比喻生动,含蓄深情,由一个乐句的变化反复构成的单乐段结构。歌手演唱时,通常都会在这支歌的情绪和旋律上做以个人即兴的处理。现在天祝土族情歌《阿柔洛》已基本被“花儿”所替代。

“花儿”,土族人常称少年。过去常用土语,土、汉语或土、藏、汉三种语结合演唱,现在土族人更普遍于用汉语演唱。土族的花儿音调深邃抒情,旋律起伏频繁,演唱的速度缓慢较自由。特别在乐句的半终止和终止处,用一个长长的下滑音拖腔来结束,成为土族“花儿”的重要表现手法和音乐特点。

(3)劳动歌

《三岁娃娃捉青龙》反映的是土族先民刚刚开始农耕生活时的劳做经历。从歌词内容看,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这首歌采用《堂德格玛》的曲调,可填入多种问答词,旋律平稳,节奏自由,风格古朴幽雅,是问答歌曲调中主要的曲目之一,也固定用于演唱婚礼歌的问答歌。

(4)儿歌

《阿庆森格玛》是一首活泼、幽默的土族儿歌,一般是老人唱给孩子们。内容生动形象,具有寓意性,有时也在婚礼场合中演唱。此外还有《俊那歌》、《鼓金当当》等,多用汉语演唱。

以土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流变来看,牧业时期土族歌曲的内容和唱词多数都渗透着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藏族文化与土族文化的紧密结合;而农业时期的土族歌曲,内容和唱词则表现为汉族文化对土族生活方方面面突出的影响。

三、甘肃天祝现存的土族民歌

天祝地区土族传统音乐文化经过短短几十年间的层层蜕变,在保留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还秉持着与周边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与学习。如果说历史中的天祝土族是个多元文化融合后的民族,那么,贯穿土族音乐历史、现在流传于天祝土族中的传统民间音乐就更突出地显现出土、藏、汉三种文化交融重叠的特点。

天祝土族的传统民间音乐主要还是以民歌为主。按照土族民歌固有的分类方法,土族民歌主要有两大类,即家曲和野曲。在这两大类型民歌之下,又有各具特色的几十种民歌形式。

通过对天祝土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逐步细致深入,笔者认为,土族的民歌不仅种类纷繁而且都具有较强的实际功用性,几乎每首民歌都与当地土族的民间风俗活动紧密联系,甚至有些民歌的使用范围和表演场合十分宽泛。结合实际来考虑,如果还套用惯有的分类方法来归类天祝土族传统民间歌曲,就会略显得笼统、片面和混杂,不足以恰当、清晰地说明现今流传在天祝土族的传统民间歌曲品种。

以上分类方法仅为笔者个人拙见。还有少部分流传在天祝土族中的民歌品种,由于演唱场合、演唱者或演唱时间等诸多特殊条件所限,笔者未能搜集到(还需要继续做广泛、深入的实地考察和民歌资料搜集工作)。况且,要准确、全面地判别一首民歌的体裁类别,除了要分析它的音乐体裁、风格、文体、语言等诸要素外,更不可脱离对土族民歌生存土壤的考虑,即土族的民俗、宗教、社会等诸多文化根基因素。所以在本文中使用的这种分类方法也仅是我个人对土族民歌分类的一种尝试,希望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1,第一版。

[2]李占忠闫万象哈守德甘肃土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M].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6,第一版。

[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1,第一版。

[4]王国明我的父亲和他说唱的《格萨尔》[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35-37。

[5]桑吉仁谦鲜卑人名族名揭密——土族古文化探源[J].中国土族,2005,(1),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