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用药及心理护理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2

浅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用药及心理护理措施

刘曼毓1杨宏2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四医院神经内二科)

摘要:目的探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用药及心理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抽选我科2017年11月~2019年4月收治的5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用药护理及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2.9%(26/28),护理满意度为96.4%(27/28),分别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71.4%(20/28)、护理满意度75%(21/28),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用药及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整体护理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用药;心理;护理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脑动脉阻塞、脑血管狭窄或痉挛导致局部供血不足,脑细胞缺血缺氧,而引起局灶性的脑功能障碍,造成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候群,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除了要重视及时治疗之外,还要加强护理干预。现抽选我科收治的5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用药及心理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抽选我科2017年11月~2019年4月收治的5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6例(占64.3%),女性患者20例(占35.7%),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60.3±1.4)岁。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用药护理及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具体如下。

2.1用药及心理护理措施

2.1.1用药护理

(1)抗凝药物观察护理:严格把握药物剂量,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和血压变化,定期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改变情况,监测出凝血时间,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消化道出血情况、有无血尿、牙龈有无出血、皮肤青紫瘀斑情况[2]。做好用药前的宣教工作,及时签知情同意书,并做好记录与观察。

(2)扩血管药物观察护理:应用钙通道阻滞剂时因产生明显的扩血管作用,松弛血管平滑肌,使脑血流量增加,可导致患者头部胀痛、颜面部发红、血压降低等,监测血压变化,注意滴速,出现不适要及时通知医生。

(3)脱水药物观察护理:①输入前应评估患者有无甘露醇过敏情况、警惕过敏反应。评估液体性质、外观,有无结晶、絮状物。甘露醇用药要求250ml液量宜在20分钟内滴入[3]。对于脑血管疾病伴心功能不全者要慎用甘露醇,以免因输入过快或血容量增加而诱发心力衰竭(心衰)。②输入过程中避免药物外渗致局部肿痛,甚至组织坏死。观察皮肤情况及注意患者主诉。③输入后监测水、电解质变化、应定期观察并及时调整,避免医源性后果。④肾功能损害表现为用药期间出现血尿、少尿、无尿、蛋白尿、尿素氮升高等。对原有肾功能损害者应慎用。非必要时用量切勿过大,使用时间勿过长。用药期间密切监测肾功能并及时处理。一旦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应首选血液透析,经一次透析即可恢复。⑤静脉炎及时发现并处理,应用增强型透明贴膜外敷或硫酸镁外敷。

2.1.2心理护理

(1)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各种症状及烦恼,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生活背景。

(2)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同情、安慰,动员和指导患者家人及朋友给予患者关心、支持和帮助。指导患者在现有状态下建立自理能力,使其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3)通过图片、讲解等方法使患者了解疾病常见的原因、病理生理过程、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消除顾虑,纠正患者的不良应对方式并承诺给予支持,以培养患者战胜病痛的信心[4]。

(4)住院期间可给每位患者床头配备耳机,白天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或一些能振奋精神、节奏明快的乐曲,晚上睡前则播放一些能镇静安神、平心静气、旋律轻柔的乐曲,以分散患者注意力,梳理患者焦躁的心情[5]。

2.2观察指标

(1)护理总有效率;(2)护理满意度。

2.3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软件SPSS22.0进行处理,分别采用(?x±s)和%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比较结果使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当P<0.05时,说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2.9%,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4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一过性失明、偏瘫、偏身麻木、短暂性的失语、一过性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等症状。一旦出现此类症状,务必要加以重视,及时检查治疗,并加强护理干预。本研究中两组缺血性脑血管病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中,显效16例(占57.1%),有效10例(占35.7%),无效2例(占7.1%),护理总有效率为92.9%(26/28),17例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占60.7%),10例基本满意(占35.7%),1例不满意(占3.6%),护理满意度为96.4%(27/28);对照组中,显效12例(占42.9%),有效8例(占28.6%),无效8例(占28.6%),护理总有效率为71.4%(20/28),11例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占39.3%),10例基本满意(占35.7%),7例不满意(占25%),护理满意度为75%(21/28)。可见,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合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出结论:加强用药及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整体护理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九平.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特点分析及护理干预[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8).

[2]丁仁芬.脑血管病患者护理用药安全的管理[J].医学信息,2015,(27):322-323.

[3]胡静,吴莉玲.护理干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6,29(19):132-133.

[4]黄立琼.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对方式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8,(13).

[5]辛晶莹.探讨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