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垂体瘤经鼻蝶术后激素替代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老年人垂体瘤经鼻蝶术后激素替代治疗

魏广鑫马永迁孙锋磊都小龙赵余静邢洪顺王

(潍坊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山东潍坊261042)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垂体瘤术前、术后激素水平特点及激素替代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3-2016年间129例垂体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老年组患者同其他年龄组患者垂体瘤术后的激素水平及术后激素替代的情况。结果:老年组患者术前垂体功能低下的比率较其他年龄组患者略高,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垂体功能低下的比率65岁以上高龄组明显升高,同其他年龄组有统计学差异。术后激素替代时间明显延长。结论:老年人垂体瘤患者术前及术后更易出现垂体功能低下情况。激素替代时间长。

【关键词】垂体瘤;激素水平;老年患者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4-0373-02

引言

垂体瘤是由残余细胞所引起的颅内肿瘤,会压迫周围组织血管,影响垂体功能,并通过释放垂体激素,损害应靶器官,造成人体代谢紊乱[1]。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其中以鼻蝶入路法安全性最高,为当下标准术式。有文献指出,垂体瘤术后激素恢复水平与患者年龄相关,本文即针对高龄患者在术前、术后激素水平特点及激素替代情况展开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历资料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于我院接受治疗,选取时间为2013年1月到2016年1月间,共计129例,其中男59例,女70例,患者年龄在20~83岁之间。入院前,均经内分泌激素测定以及MRI、CT检测,行鼻蝶术后经组织学检验,证实所选患者均患有垂体瘤。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7年。患者症状表现不尽相同,但以泌乳、肢端肥大、异常闭经、视野改变、头痛等症等较多。将所有患者按照年龄阶段不同分组,其中A组为20~34岁,共34例;B组为35~44岁,共30例;C组为45~64岁,共32例;D组为65~83岁;共33例。各组除年龄外,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均经统计学检验,证实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可以正常开展。

1.2手术方法

患者在气管插管全麻下,以30°下垂头部的仰卧位进行手术,术前常规消毒,包括鼻腔内和颜面部分。为扩大鼻腔,以1:1000肾上腺素和利索卡因,于中隔位置和前庭位置注射。选在中鼻下缘,做10~15mm水平切口,此时蝶窦开口可见。磨削获得15~20mm直径骨窗,开蝶窦粘膜,磨削鞍底获得10~15mm直径骨窗,硬脑膜切开并止血,清理切除肿瘤。对瘤腔进行冲洗、止血、封闭鞍底、复位粘膜、缝合。根据激素检验结果,在术前、术后视情况给予氢化可的松及左旋甲状腺素做替代治疗。

1.3评定标准

在术前、术后选择多个时间点,对各组患者的激素状况进行检测,并记录术后激素代替治疗用量。以肾上腺皮质激素(ACH),甲状腺激素(TH)作为判断激素低下的主要标准[2]。经3个月时间的随访,若患者激素水平正常,对激素治疗无依赖性,则判定为正常;若患者激素下降不足50%,则判定为轻度低下;若患者激素水平下降仍达到50%以上,且对激素仍有依赖性,需长时间替代治疗,则判定为垂体功能严重低下。本组中除了“正常”外的其他患者数目与患者总数之比,为激素功能低下患者比率[3]。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产生的所有数据,均录入Excel表格并纳入spss22.0软件处理,其中计数、计量资料分别以%、(x-±s)表示,做方差减压或秩和检验。判定统计学意义存在的标准为P<0.05.。

2.结果

2.1术前垂体功能低下患者的年龄比较

如表1所示,对所选患者术前肾上腺皮质功能检测的结果显示,正常患者与功能低下患者之间在年龄上的比较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证实在术前高龄组患者激素水平变化相较于其他两组并无特殊性。

图14个年龄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发生率比较

2.3术后不同年龄组患者的激素替代时间比较

术后一个月开始,A组、B组患者中就已经有大部分脱离激素代替治疗,如表3所示,术后三个月各组患者在激素替代用量上出现显著差异,以D组用量最高,替代治疗时间最长。

3.讨论

垂体瘤的致病机理目前尚无定论,但可以明确的是它能分泌过量的垂体激素,压迫垂体血管,所以在手术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干扰原本的垂体组织,进而刺激内分泌系统,导致其紊乱。一般而言,垂体功能受损后,会出现激素缺乏症状,继而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损伤,部分患者甲状腺功能也会遭到影响。

本次研究运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患者的病理资料做一综合梳理,通过对比术前患者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状况,发现不同年龄阶段之间的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继而分析术后记录资料,发现术后3d内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变化并不明显,猜测可能是由于滤泡腔内尚存有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的原因。而术后3d到术后3个月的时间内,大部分患者的激素水平都处在上升恢复阶段,部分患者逐渐脱离激素代替治疗的依赖,然而此时年龄差异所带来的激素代替治疗用量差异也显现出来,表现为高龄患者对激素代替治疗的依赖性更强,需要代替治疗的时间也相对更多。而从术后垂体功能低下患者的年龄比较上看,高龄患者垂体功能下降发生率与其他各组年龄阶段的患者相比更高。这点与相关文献结论一致,可能与由于微循环障碍和血管硬化等高龄特有问题导致正常垂体组织量降低有关[4]。

本次研究中,老年组患者术前垂体功能低下的比率较其他年龄组患者略高,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垂体功能低下的比率65岁以上高龄组明显升高,同其他年龄组有统计学差异。术后激素替代时间明显延长。

综上所述,相比其他年龄阶段患者而言,老年人垂体瘤患者术前及术后更易出现垂体功能低下情况,激素替代时间长,值得注意。

【参考文献】

[1]范慧洁,杨雪,崔国敏等.垂体瘤术后患者腺垂体功能减退与激素替代治疗[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4,28(9):876-878.

[2]张彦杰,张慧,王卿峰等.无功能性垂体瘤术后垂体功能的变化及激素替代治疗[J].中外医疗,2014(22):36-38.

[3]周峰.垂体瘤术后垂体功能恢复情况及激素替代治疗的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7):167-169.

[4]李新,姚长义.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手术技巧及优缺点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3):2471-2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