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学生心中的课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1

点亮学生心中的课程

王群

王群江苏省溧阳市外国语学校213300

教师施行的课程与学生理解的课程之间存在差异,师生之间的教育、教学交往,由于双方在目的的自觉程度、个人经验水平、交往过程中的地位等等方面的差异,事实上存在着诸多障碍。寻求学科逻辑顺序与学生之心理顺序的沟通,不仅是教育界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核心追求”之一,而且是最近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又一着眼点。教师要了解学生,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了解学生什么、怎么了解,值得重新审视。我们改变以前主要分析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特点,改变以前仅凭教师感觉和想象了解学生的方式,关注着学生心目中的“教材”!

一、通过日记关注学生的初次感受

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索,并记录自己的感想,可以让我们老师了解到高年级孩子的探索欲望,和意想不到的探索能力。如刚学习了圆的周长计算后的那一天放学,我布置让学生自主探索圆的面积。我们看学生的探索过程及感想:

生1:圆这种图形很特殊,没有明显的长、宽,只有直径、半径。而且圆周长一定是那圆直径的3倍多一些,通过已学过的知识(圆周长)c=πd或c=2πr,可以推导求圆面积的方法。首先,在圆的外面加一个正方形如图(1),用正方形的面积减去空白部分,显然不行。可不可以将圆转化成我们才学过的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打开后发现每一份类似三角形。我这么画,如图(2),发现用4条线分割出来的是8个完全相同的类似三角形的形状,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得到了图(3)。它类似于平行四边形,但底是弯的,不规则。

对照图(2)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圆周长的,就是c;高就是半径r。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这个圆的面积大约就是c·r=πd·r=πr·r=πr2。如果继续分下去,把它的每个部分组起来可以得到越来越像长方形的图形,后来问爸爸才知道这就是刘徽发明的割圆术。

【反思】如果没有看见学生的这些探索感触,不细细推敲孩子们的做法,我真的不知道学生会有这样创造的思维。同时我又为自己的“思维定格”而羞愧:以前教学中,我沾沾自喜地提供所谓的结构性材料(测量、表格),扼杀了孩子们多少创造火花?!

二、通过对话关注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合理、清晰地简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我们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是学生、数学材料、教师之间进行的一次次真情的“对话”。

如苏教版第一册《认钟表》一课(教学大约几时)的片段:

师(出示7时差5分的钟面):小白兔7时上课,现在是什么时间?你看小白兔会跟妈妈说什么?

生:小白兔很着急,它会说:‘妈妈快点快点,我要迟到了!’

师:小白兔为什么会这么着急?

生:7点上课,现在快7点了。

师(将画面切换到钟面):快7时了,还可以怎样说?

生:大约7时。

师:真棒!大约7时就是快到7时了,或者7时稍微过了一点。请小朋友看这是什么时间(出示钟面7时多一些)?

生1:7时多一些。

生2:大约7时。

生3:不对,应该说‘小约7时’。

“是小约7时”(很多声音响起来)。

生3:分针在12的前面(左边)说大约,现在分针在12的后面(右边)了,当然要说“小约7时”。

(原来的13人纷纷同意说“小约7时”)

师:你们说的是有道理,但是,我们生活中常常只说“大约……”而不说“小约……”(老师苍白无力)。

生(倔强地):为什么不能说“小约”?

【反思】为什么全班会有这么多孩子有“小约7时”的想法?一下课我就向孩子问个究竟。“如果‘比7时多一些’可以说成‘大约7时’,那‘比7时少一些’就可以说成‘小约7时’了。”孩子一脸的奇怪。“您忘了我们不是刚学过‘大于’和‘小于’吗?”从他们解释的角度来看,有他们的理由。千差万别的人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孩子们看问题的角度往往是大人所意想不到的。如果早些了解学生,在上这节课前就完成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尴尬了。

三、通过作业关注学生的困惑

纵观多年来的计算教学情况,有多少人愿意上计算教学公开研讨课?即使上也要选择第一课时,如运算率等概念化的课,更没人上第二、第三课或者练习课了。前几天,与年级组的老师在谈论着学生的计算:“算理说过来说过去,已经明白得不要再明白了,可他还是会错,我有什么办法?”“还有更气人的,你不批他怎么也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一打‘×’,马上就能自己改正了。唉,就是粗心,真拿他没办法。”“有的优秀学生考试就考不到100分,难题不错,总是在计算上出错。”“我最讨厌上计算课了,一听就懂,一做就错。”“计算课有什么?!不就是让学生理解算理、细心计算就行了吗?多练练!”一次两次或许可以说孩子粗心、马虎,三次五次我们就要静下心来思考:计算错误难道就因为这些原因吗?计算教学的背后到底有什么?

现在,老师们越来越感觉到数学课得姓“数”,而不是在情境中迷失了数学的方向。语文课强调“大语文观”,数学课同样要强调“大数学观”,如果每节课的目标定位仅仅停留在一个个点上,教师缺乏研究学生“具体个人”的意识,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的研究意识,那么,原本整体性很强的课堂资源将被肢解的支离破碎,可持续发展将会无声夭折。如果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把每节课的目标定位放置在一个大的背景中,让学生在不断经历数学结论的过程中学会思考的方法,能在数学情感、数学观念、数学态度、数学思考、数学意识等众多方面帮助学生获得一次全面、和谐的发展与提升,那么我们教师在解放学生的同时,也是在解放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