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瘀生新、益气生化——中药清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祛瘀生新、益气生化——中药清宫

王惟

王惟(北京体坛中医院院长100760)

【中图分类号】R2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6-0232-02

【摘要】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危害妇女健康的科常见病,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和不规则的子宫出血,临床上西医多采用激素疗法,注射止血和刮宫等,但复发率高,副作用大。而中医在这方面追本求源,标本兼治,用中药益气化生,祛瘀通络,引血归源,已达“清宫”的目的,代替了西医手术刮宫,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功血崩漏清宫标本兼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是指异常的子宫出血,经诊查后未发现有全身及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而是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失调所致。表现为月经不规则,经血量过多,经期延后或不规则出血。甚至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止。

病因,主要是由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而引起月经不正常,正常月经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系统的相互调节及制约。任何内外因素干扰了性腺轴的正常调节均可导致功能性子宫出血。

功血治疗比较棘手,西医对功血治疗主要采取激素疗法,注射止血,刮宫等。虽简便且易见效但临床变发率高,副作用大。

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医称“崩漏”本病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云:“阴虚阳搏谓之崩”。明确指出了崩漏是以阴虚阳亢为其发病机理,历代医家大多承袭是说。《诸病源侯论》指出:“冲任之脉虚损,不能制约其经血,故血非时而下”。直接阐明了发病的机理和病变实质,为后世医家研究本病指明了方向。《丹溪心法》云:“崩下由脏腑损伤,冲任二脉气血俱虚故也”。《景岳权书·妇人规》云:“故凡阳搏必属阴虚,络伤必致血溢,知斯二者,而崩淋之义治疗法,思过半矣”由此可见,崩漏阴虚是本,阴虚生热,扰动血海,迫血妄行,气随血脱,继而气虚则元气阴血均为不足。中医学认为,肾主生殖,主封藏,脾主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疏泄,肝主藏血,三脏气衰,统藏失司,而导致冲任不固,气不摄血,亦可成为崩漏之疾。病机乃是阴阳、气血不相维系为病。阴虚有热气阴双亏,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临床所见妇科崩漏病症往往以气虚,血热,瘀结三者相结为患。形成虚实夹杂,虚、瘀,热互结之复杂病症。治宜益气养阴,补升固涩,《景岳全书妇人规》:“治崩淋经漏之法,若阴虚血热妄行者,宜保阴煎,加减一阴煎。……若脾气虚陷,不能收摄而脱血者,……再甚者,举元煎”。景岳治崩根据证型分而治之。临床实践,发现崩漏患者气阴两虚型最为多见,创立益气养阴法治疗崩漏。即益气、健脾、补肾,升阳固脱,养阴清热止血。并根据患者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等不同生理特点,加以调理恢复周期。女子青春期的生理特点是,肾气初盛,天癸初至,体内阴精气血,阴阳调节多有不足,加之后天失调,或情志刺激,常可导致肾中阴阳失调,肾水不足,相火偏亢,火热迫血妄行而发为崩漏之证,治疗当以清热,滋补肾阴为主。育龄期妇女因为月经,产育的生理活动失血较多,加上接触社会,家庭负担重,情绪变化也较多,多劳多虑,因而容易引起肝气郁滞,疏泄失常,心脾两虚,从而导致崩漏,治疗舒肝养心健脾,益气养血开胃为主。更年期功血多因肾气,肾精渐衰,天癸不固,冲任失调而致,治疗时应注重补肾,在滋补肾阴的基础上可佐入补肾阳之品。

益气生化药物清宫

中医治疗崩漏有独到的疗效。中医认为经血突然大下者谓之崩中,淋漓不断者谓之漏下。崩为漏之甚,漏为崩之渐。“中医在崩漏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塞流,澄源,复旧治疗崩漏三法为一体给我们临床提供了很好的“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思路。本着止血不留瘀,祛瘀不伤正的原则,立“益气生化,祛瘀生新,清宫止血”法,用于临床,收到了满意效果。

所谓“益气”即补气之意,因“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摄血,气能推动血液运行,消散瘀血,气旺则血充,故以益气为主,所谓“生”,是生新血之意,因“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并不断为气的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使其不断得到营养、补充,故血盛则气旺;所谓“化”,是生化之意,包含祛瘀生新的意思,所谓“清”,是清除胞宫瘀滞之意;“止血”即塞流。用益气生化,清宫之法,以达止血之目的。

基本方为:黄芪15~30克,党参15~3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蒲黄炭10克,枳壳10克,益母草15克,三七粉3克(分冲),川断15克,升麻10克,赤石脂10克,炒白术10克。

方中黄芪、党参为补气主药,可补五脏之气,气补气以摄血,气旺以生血之作用,气充则推动血液运行有力,有利于瘀血排出(气虚甚用党参,阴虚明显时用太子参,太子参除补气外还有养阴清热的作用)。当归、川芎有补血、活血、调血中之气的作用;当归配黄芪为当归补血汤,可气血双补。遵“活血必先理气”之理,用枳壳行气消积,据药理学研究,枳壳能增强子宫平滑肌紧张度,收缩子宫,利于瘀血排出。桃仁、蒲黄、三七活血化瘀;桃仁合归、芎有生化汤之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环,增加子宫兴奋性,促使子宫腔内残存组织的排出,促进局部渗出物吸收,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益母草祛瘀生新的作用,合当归养血,协川芎行血。炒白术健脾利湿,川断引诸药入冲任,补肾固冲,方中佐入升麻生提药,举下陷之清阳,配黄芪补气摄血固脱。源于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崩漏患者失血后,气随血脱,阳气下陷,常伴有头晕心悸血压偏低,此时于补气药中稍佐升提药,可增强收摄止血的功能。选择炭药取其“血见黑则止”固涩止血的用药思路。可随症加入黄芩炭、地榆炭,清中有涩,涩中有清,故止血而不留瘀。全方补中有行,化中有生,补而不滞邪,祛邪不伤正,共起补气养血,化瘀生新,清宫止血之作用。可用于崩漏交作,出血多日不止者。

随证加减:脾虚者便溏者去桃仁;小腹隐痛而有冷感者加炮姜,温经止痛,又寓止血之意;舌红、口干不欲饮者,加茜草炭、炒黄芩,凉血活血止血;伴头晕耳鸣者,可酌加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之类,滋阴凉血止血;心悸气短者加五味子,补肺养心,益气生津。

本方益气生化,清热止血,标本兼顾,使离经之血速止。

此外我们在临床上还搜集了民间验方益母当归汤,治疗崩漏效果很好,方中重用益母草120克,当归9克,白芍9克,木香3克,甘草6克,益母草辛、苦,微寒,归心、肝、膀胱经。具有活血化瘀、利尿消肿、清热解毒之功效。本品辛散苦泄,微寒清热,主入血分,为妇科经产之要药,故曰“益母”善治妇女瘀血之经行不畅,但药性平和力缓,重用益母草祛瘀生新,凡血虚能养,血淤能破,补而不腻,行而不聚,与当归同用可助养血行血的功效。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长于养血敛阴,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木香辛散芳香温通,通理三焦,善行脾胃气滞,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主治脾胃气滞,脾运失常肝失疏泄及脾虚运化无力等症。当归补血活血,止痛,血虚诸证,月经不调,瘀血诸痛等,为血中之气药,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是养血行血止痛调经的要药。甘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百药。诸药合用能够理气健脾,活血养血,祛瘀生新,止血止痛,同样可达药物清宫之功效。避免手术清宫之苦。

现代医学认为,正常的月经是子宫内膜受卵巢所分泌激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周期性剥脱。不同类型的子宫出血,其中包括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子宫内膜过度增生,或不规则剥脱,剥脱残存之物,称为“异物”,由此引起的子宫出血,又常属于瘀血性。

崩漏在临床虽表现为子宫的不正常出血,其因是胞宫气血失调所致。气能行血,也能摄血,气又依赖血才能发挥作用,“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血脱则气消”。无论何种原因导致大量或淋漓不断地子宫出血,皆可导致气血虚弱。而崩、漏的转化过程,实是气血的消长变化。气虚无力鼓动血流,血流滞缓,容易产生瘀血;血虚则血中气亦衰少,也可致脉涩血行缓慢,甚而瘀阻脉道,脉道瘀阻,气行滞缓,而致血淤。血阻胞宫,瘀血不祛,新血不得归经循行,从而引起反复不断地子宫出血。

中药采用活血化瘀、重用补气药的前提下,以期起到药物清宫止血的作用,经临床验证,思路对头,效果良好。益气生化,清宫止血,融“塞流、澄源、复旧”为一体,,将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临证时随症加减,可适用于各种证型的崩漏,其中包括西医所指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慢性子宫内膜炎及子宫肌瘤等疾病的子宫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