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配合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温针灸配合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观察

史朝辉

(双鸭山市传染病医院;黑龙江双鸭山155100)

【摘要】目的:分析温针灸配合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8例,依据治疗方法差异性均分两组。予以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的29例患者为参照组,予以温针灸配合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的29例患者为研究组,最后对两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5%)同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2.4%)进行比对明显较高,组间数据统计后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ALT、AST以及TBiL等肝功能指标同参照组比对明显较优,组间数据统计后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予以温针灸配合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效果理想,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也可以有效改善,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

【关键词】温针灸;清热解毒类中药;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效果

临床既往的治疗方法以药物为主,但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鉴于此,此研究分析温针灸配合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选择我院自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8例进行探究,现将治疗过程和研究结果进行以下表述。

1对象与方法

1.1基本信息

本次研究抽取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8例入院时间为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所有患者的疾病均由临床证实。其后依据患者治疗方法差异性均分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有29例。研究组2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16:13,最大年龄为66岁,最小年龄为35岁,年龄跨度经计算后为(48.1±5.5)岁。参照组2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19:10,最大年龄为68岁,最小年龄为36岁,年龄跨度经计算后为(47.7±5.0)岁。利用统计工具对两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检验,未形成统计学意义,组间可比性显著增强。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类药物为主,为复方蛇草丸,该药物的主要组成包括:百花蛇舌草45g、太子参和法半夏各15g、五味子、苦参和丹参各13g、地耳草和茯苓各12g,黄连8g,将上述药物进行研磨,制成蜜丸,每次1丸,一天2次,共进行3个月的治疗[1]。研究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予以温针灸,首先选择患者以下穴位,即足三里、中脘和肝俞,利用一次性针灸实施治疗。对患者的肝俞穴进行针刺时,针尖需朝向脊柱方向,斜刺0.8寸,对患者的足三里进行针刺时,需垂直方向刺入2寸,对患者的中脘穴进行针刺时,也需垂直刺入1.5寸。针刺得气后,于针尾将纯净的细艾绒点燃,留针时间为30分钟,一天一次,共进行三个月的治疗。

1.3效果评价依据[2-3]

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肝脾未出现肿大,ALT、AST以及TBiL等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评价治疗效果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肝脾回缩显著,ALT、AST以及TBiL等肝功能指标降低显著,超过50%,评价治疗效果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变化,ALT、AST以及TBiL等肝功能指标降低不明显,低于50%,评价治疗效果无效。

1.4指标评价

对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不同方法治疗后的ALT、AST以及TBiL等肝功能指标进行统计,最后记录各项数据结果。

1.5数据统计

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所有数据结果均选择软件包(SPSS19.0)进行整理和计算,治疗总有效率以计数资料进行呈现,以百分率(%)表示的同时选择卡方(X2)作为检验方式,ALT、AST以及TBiL等肝功能指标以计量资料进行呈现,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的同时选择T值作为检验方式,组间数据结果形成统计学意义则表示P<0.05。

2研究结果

2.1联合治疗和单独治疗后的效果评估

研究组患者予以温针灸配合清热解毒类药物治疗,显效患者15例(51.7%),有效患者13例(44.8%),无效患者1例(3.5%),治疗总有效率经计算后为96.5%;参照组患者予以清热解毒类药物治疗,显效患者10例(34.5%),有效患者11例(37.9%),无效患者8例(27.6%),治疗总有效率经计算后为72.4%;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P<0.05,X2=6.4444。

2.2联合治疗和单独治疗后的肝功能改善情况

经不同方法治疗后,比对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改善情况,研究组ALT、AST以及TBiL等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统计后P<0.05,详情数据结果由表1所示。

3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对人类公众健康造成巨大威胁,人体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后会出现各种免疫反应,肝细胞内HBV的存在是人体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的起动因素[4]。从中医角度来看,慢性乙型肝炎的引发因素与肝肾阴虚、淤血内阻存在相关性,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和疏肝健脾为主。温针灸治疗,通过选择患者的足三里、中脘穴可以使患者脾胃运化功能加强,随后与艾灸联合使用,可以起到通畅气血的作用[5]。有学者对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分析,分别予以单独治疗、联合治疗,后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8.0%明显高于前者的75.0%,另外,联合治疗后,患者的ALT(55.23±15.56)IU/L、AST(57.16±14.58)IU/L以及TBiL(25.16±6.36μmol/L)μmol/L等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单独治疗的ALT(96.25±18.36)IU/L、AST(92.22±16.27)IU/L以及TBiL(38.22±11.05μmol/L)μmol/L。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5%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2.4%,ALT、AST以及TBiL等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统计后P<0.05。这一研究结果与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类似[6]。

综上可知,慢性乙型肝炎予以温针灸配合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效果理想,临床应用价值存在。

参考文献:

[1]肖卫敏,耿读海.温针灸配合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J].陕西中医,2010,31(1):86-87.

[2]刘海涛,施家希,罗丹等.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用药规律文献研究[J].中医杂志,2016,57(16):1421-1425.

[3]谢宏然,王宏.自制参白归板冲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7):69-70.

[4]檀金川,田玖玲,杨凤文等.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中西药联合治疗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1):173-174.

[5]蒋绍忠.长效干扰素针剂与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37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2):139-141,145.

[6]王莹,赵红阳.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存活率的影响[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10):1693-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