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加肺俞穴拔罐法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风热犯肺证效果观察

/ 1

推拿加肺俞穴拔罐法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风热犯肺证效果观察

尹晓林1王来2

1.山东省乳山市大孤山镇卫生院264507;2.山东省乳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64500

【摘要】目的观察推拿加肺俞穴拔罐法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风热犯肺证效果。方法以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7月间收治92例急性支气管炎患儿作为实验案例分2组,分别采用急支糖浆治疗与推拿加肺俞穴拔罐法治疗,观察其效果。结果研讨组各项临床症状恢复较参照组更快,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推拿加肺俞穴拔罐法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风热犯肺证效果明确,疗程短,痛苦相应减少,且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

【关键词】推拿;肺俞穴拔罐法;小儿急性支气管炎;风热犯肺证;效果观察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在儿科门诊较常见,作为多发病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咯痰、发热与咳嗽,中医学认为其归属于“咳嗽”范畴,发病机制为风热犯肺[1]。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急性支气管炎患儿92例分别实施急支糖浆治疗与推拿加肺俞穴拔罐法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现将实验过程与数据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7月间收治92例急性支气管炎患儿作为实验案例分2组,分别采用急支糖浆治疗与推拿加肺俞穴拔罐法治疗,观察其效果。实验案例的选择完全符合《中医儿科学》中支气管炎相关诊断标准,排除合并有其他心、肝、肺、肾等严重功能异常及药物过敏患儿。

参照组:年龄0.9-9.2岁,平均(4.82±1.53)岁,病程1-4天,平均病程(2.41±0.22)天,男女比例27:19;研讨组:年龄0.8-8.8岁,平均(4.64±1.61)岁,病程1-3天,平均病程(1.93±0.34)天,男女比例26:20。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征、症状及相关检查等情况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参照组46例患儿采用急支糖浆治疗,分年龄段实施,1岁及以下每次用药量控制在2.5ml,1-3岁之间每次用药量控制在5ml,3-10岁之间每次用药量控制在7.5ml,每天3次,持续治疗7天。

研讨组46例患儿在参照组基础上采用推拿加肺俞穴拔罐法治疗,具体实施:清天河水、清肺经各300次,分肩胛骨、分推膻中、揉掌小横纹各200次,揉大推、揉天突、运内八卦各100次,搓摩胁肋50次。实施时手法应当把握柔和轻快,持续用力,技术娴熟。视患儿实际情况配合交通部肺俞穴所拔罐,控制好留罐时间,直到出痧。治疗期间禁止为患儿洗澡,以防止受风寒或着凉。

加减治疗:患儿如有发热症状时,清天河水300次可改为500次,加推脊300次;患儿如有多痰表现时,可增加揉精宁、揉丰隆各100次;患儿如出现鼻塞流涕症状时可增加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揉迎香、黄蜂入洞各100次;有便秘表现时可增加顺时针按摩腹部100次与清大肠300次。

1.3观察指标

对于两组患儿咳痰、咳嗽及肺部啰音等症状消失的时间进行记录,并作对比分析。

1.4数据处理

利用SPSS18.0软件将实验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c±S)表示计量资料(患儿各项症状消失时间),以t检验,P<0.05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儿各项症状消失时间

对于两组患儿咳痰、咳嗽及肺部啰音等症状消失的时间进行记录,并作对比分析。相比之下研讨组各项临床症状恢复较参照组更快,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比较两组患儿各项症状消失时间(`c±S,天)

3、讨论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咳嗽”范畴,因其发病时肺脾虚弱,而患儿肺腑未完全发育,其卫外功能相对较弱[2]。与此同时如肺失清肃,气道不宜、风势犯肺,则特别容易发生流涕咳嗽,而由风热之邪引起痰黄且黏稠,患儿难以咳出。治疗的关键在于化痰宜肺,清热疏风[3]。推拿是一种外治疗法,采用特定的手法作用于患儿特定的部位,可达到和血行气、调整肺腑、增强抵抗力、疏通经络等功效。肺俞拔罐能够起到清热散寒、疏通经气、祛邪扶正、调整气血等作用。两种方式联合使用可泻火清热、止咳化痰、宜降肺气等,明显改善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

研讨组各项临床症状恢复较参照组更快,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推拿加肺俞穴拔罐法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风热犯肺证效果明确,疗程短,痛苦相应减少,且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王梅霞.中西医结合治疗风热犯肺证小儿急性支气管炎41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4):97-99.

[2]陈嫣华.自拟止咳方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风热犯肺证46例临床疗效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8):962-964.

[3]林泽辉,林静,刘筱,等.解表止咳饮治疗急性支气管炎(风热犯肺证)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7):1283-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