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意识、创情境、拓渠道、展个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强意识、创情境、拓渠道、展个性

陈颖群

陈颖群福建省龙海市角美中心小学36310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地阅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觉、体验和理解”。可见在阅读过程中,应当关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敢于冲破传统阅读教学形式的篱墙,通过转变阅读方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尽展个性风采,促使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目标。

一、课前重预习,增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意识

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预习是他们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他们通过完成适当的预习作业,通过预习时的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初次“对话”,从而获得最初感受。因此,许多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指导学生预习,设计各种预习作业,如:查字典理解生字词;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等,想方设法促进学生高效地预习。尽管这样的预习很有成效,但它无形中束缚了学生,使他们的个性在千篇一律的作业中消逝,无法张扬。更何况,由于个性差异,学生的阅读方式不尽相同,阅读能力也存在差异,这些相同的作业,是无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那么,怎样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得以张扬呢?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预习方式,从转变学生的预习方式入手,让学生采用多种预习方式,如:画一画,促理解;议一议,谈体会;写首诗、写儿歌,深领悟;查一查,深探究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预习中增强个性化阅读的意识,在个性化的预习中获得独特的体验、感觉。如《索溪峪的“野”》一课,这是一篇写景佳作,字里行间都是“美”,预习时,我一如既往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形式进行预习,有的学生就抓住“猴子野”,用一幅形态逼真的话,表现了自己对这段文本的理解;有的学生通过查资料,用一幅幅风景迷人的图片,一段段精美的解说词来解读文本;有的学生则用一首小诗“山路哥哥真淘气,爱和小溪做游戏,伸出双脚把它拦,小溪欢歌绕道过。”将“山野”“水野”形象地感悟出来。这样的语系,学生在快乐中增强了个性阅读的意识,领略到个性化阅读的美丽,自然也就乐意发表自己所获得的独特感受了。

二、课中创情境,展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风采

有人说: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但在一千个阅读者的心中却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是个性差异在阅读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理解文本。而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的教师,则应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能让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精神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也才有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如阅读《向命运挑战》一文时,面对着不向命运屈服的霍金,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读到此,我灵机一动,说:“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其实名言不一定出自名人之口,有时也出自咱老百姓之口,今天我们把自己读了这篇文章后想说的话写下来,也是名言。老师读了这篇文章也深有感触,也写了一句名言: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才能创造奇迹!请未来的科学家、未来的诗人、未来的作家你们也动笔写下自己的名言吧!”不一会儿,学生就写好了。我抓住时机,赶紧让学生起来大声读出自己的名言,没想到一连串精妙的语言从学生口中迸发出来了:“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只要你敢于挑战,你就会创造出奇迹。—未来的文学家×××”“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可以创造奇迹;向命运低头的人,将无法主宰命运!—未来的电脑专家×××”“敢于挑战是成功的开端!”这一句句名言,用词不同,句式各异,但都那么简洁凝练,那么生动形象,这是学生从心中涌出的鲜活的语言,这是各有个性的真正属于自己的语言。这些从个体的丰富情思中自发生成的,能展现自我个性的语言,引起了一阵阵掌声,这一“写名言、展风采”的情境创设,使他们在互相赏识中,充分享受到了精神劳动所带来的快乐,自然也就避免了平时阅读交流中“人云亦云”的现象。

三、课后多延伸,拓宽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渠道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生读课文并非目的,真能认识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读懂每一篇课文,应当让学生善于与文本对话,活用“文本”,多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文本,多联系个人的生活实际和体验想一想、说一说,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么做的?如阅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后,学生对文中父母的两种评价的真正目的都清楚了,这时,我说:“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一件事,却招来截然相反评价的情况吗?”学生立刻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大家都说:“我每次把考试卷拿回家,爷爷夸我考得好,有出息;只有爸爸、妈妈唱反调,说我没考第一名,还得努力。现在我才明白爸爸、妈妈是‘恨铁不成钢’,希望我继续努力,学得更好。”见此情景,我说:“要是问你到底喜欢哪种评价,你能说出你的真实想法吗?”大部分学生说喜欢鼓励性的评价,只有各别同学说严格要求的评价虽好,但让人听后心里总是有些不是滋味。于是我说:“可是,假如生活中只有一种评价行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行,这样的话容易将人引入歧途。”我顺势说:“是啊,要是生活中只有一种评价,就会将人引入歧途。巴迪成功的原因正是他正确地理解了父母的用意。”而后,我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爱的启示》为题,写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的类似情况的新认识。这样,本课阅读采取了及时联系已有经验向生活开拓的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与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加深了体验。又如《两小儿辨日》一文,阅读全文后,我让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借助各种资料,在结合自己的认识,以《我帮孔子解难题》为题,将自己对“太阳实际上离地球的距离在一天当中并没有变化”这一问题,以个性化的表述给予阐明。只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抓住“文本”的精华,巧妙地引导学生适当地拓展开去,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渠道必然多了,知识的积淀也会更加丰富,他们的阅读也会随之更具个性化。

值得注意的是,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应该以尊重文本为前提,以不违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对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教师应当做到尊重,但决不盲从。总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行为都是具有自身差异,都拥有自己的特色,闪烁着个性的光辉,作为教师,应竭力通过各种形式,让这“光芒”更亮、更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