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钠透析对预防低血压发生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2

可调钠透析对预防低血压发生的影响

凌明

凌明

(湖南航天医院血液净化中心410205)

【摘要】目的:对可调钠透析对于低血压预防效果的探讨。方法:选取来本院就诊的28例患者,进行常规透析(140mmol/l),和可调钠透析(起始钠148~150mmol/l,结束钠135~138mmol/l),治疗后通过自身对照对比两种透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结果:常规透析后发生低血压219次,发生率为16.15%;采用可调钠透析后发生低血压39次,发生率为5.39%,经χ2检验得P<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可调钠透析可以有效预防低血压的发生。

【关键词】可调钠;血液透析;低血压

【中图分类号】R5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021-01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最有效措施之一。而在血液透析中出现的低血压是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其不仅会引起头晕、头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常会造成透析不充分及超滤困难,导致血液透析不能顺利进行,影响透析效果。严重时会影响脏器供血,影响心脏功能,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本院应用可调钠透析来预防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对28例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2月~2011年4月来本院就诊的28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均表现为透析时曾发生过低血压。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31-71岁,平均年龄(53±16)岁,透析病程5个月~96个月。病人应用可调钠透析前共透析1356例次,使用可调钠透析后透析724例次。

1.2透析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本中心进行血液透析,透析机为日本日机装透析机,透析器为BaxterCA-170,膜材料为双醋酸膜,面积为1.7m2,或日本NIPRO双醋酸膜,面积为1.3m2,透析液流量500ml/min,血流量200-250ml/min,透析时间为40-4.5h。可调钠透析时透析液钠浓度由开始的(148-150)mmol/l,线性下降至透析结束时(135-138)mmol/l。在透析过程中,患者均未使用升压或降压药物。

1.3评价标准:比较常规透析与使用可调钠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率。其中透析低血压的判定标准为:伴有症状的收缩压突然下降,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或收缩压降幅≥30mmHg[1],判定为透析低血压。

1.4统计学标准:采用χ2检验对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处理,在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应用常规透析1356例次发生低血压219次,发生率为1615%,采用可调钠透析724例次中发生低血压39次,发生率539%。如表1所示:

表1可调钠透析与常规透析低血压的发生例次比较

经χ2检验得,χ2=50.33,P<0.01,因而可以认为两种透析方法所致低血压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透析低血压是血液透析中最常见同时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在普通透析中的发生率可达20-30%[1]。透析低血压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有效血容量的减少是主要原因。在透析过程中,超滤速度过快、脱水过多等导致有效血容量显著减少,如果超滤率大于毛细血管再充盈率,则会发生低血压,若其下降超过体重15%时,就极易发生低血压。此外,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下降也是导致低血压的重要原因。在常规透析时,包括尿毒症毒素等在内的大量溶质通过透析器扩散清除,使血浆晶体渗透压快速下降,在渗透压差驱动下,血液中的水分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血容量骤减,从而发生低血压。若同时进行超滤,则会形成体液的“双重丢失”效应[1,2]。此外,营养不良、温度过高、患者贫血、具有低蛋白血症、透析前或透析中服用降压药或镇静剂等都是导致透析低血压发生的因素[5]。

可调钠透析是一种透析液的钠浓度从透析开始到结束呈由高到低的变化的方法。此法通过合理调整血钠,能在透析时保持血钠水平在较高范围内。透析后,血钠浓度恢复透析前水平,到达透析结束时维持血浆钠浓度平衡,并且不增加患者的钠负荷,避免高钠的不良作用。对于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病人,避免低血压的关键因素是提高再灌注量,而可调钠透析可以提高血浆晶体渗透压,使胞内水分向胞外转移,从而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增加血管再充盈速率,保证了血容量,从而使耐受性增高[3]。透析结束时低钠透析,可使透析后血清钠维持在正常生理范围内,因此患者口渴感不明显。透析期间体重增加不多,从而明显减少发生低血压的频次[4]。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可调钠透析发生低血压的概率要显著低于常规透析发生低血压的概率16.15%,仅为539%。结果表明,可调钠透析在预防透析低血压的发生上具有积极作用,并且经济、安全、可行性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在实践时,仍需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进行具体调整。参考文献

[1]蔡砺,左力.血液透析中的低血压及其防治[J].中国血液净化杂志,2008,7(1):3

[2]王质刚主编.《血液净化学》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45-146

[3]娄探奇,彭晖,陈珠江.可变钠与标准透析对血压及钠活性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1);45-47

[4]宋萱,刘梅.三种不同透析模式在血液透析高危患者中对血压的影响及比较[J].中国血液净化杂志,2008,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