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19
/ 2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王军郭兴华

王军郭兴华(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

摘要: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整个社会中充满活力、富于创造性的群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也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分配逐步转变为就业市场调节下的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时就凸显出来,成为全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经济学

0引言

大学生,在计划经济时代曾被人称之为“天之骄子”,成为大学生是当时许多年轻人的梦想,因为进入大学不仅能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而且在毕业时还能收获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大学毕业生作为稀缺资源由国家全部统一分配工作,大学生不必为就业而担心。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逐步被市场经济取代,大学生似乎一夜之间成了“折翼天使”,国家不再对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每年有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走上就业市场化之路,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将通过人才市场、就业市场来调节、配置就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日益凸显出来了,尤其是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供需比也呈下降趋势,“十年寒窗苦读,就业之路何在?”成为当代许多大学生最关心,也最迷茫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1总体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

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总量来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主要由因工业化加速而导致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的转移,新成长的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组成,这些人员的就业问题相互交织,短期内形成了“三峰叠加”的局面。再加上自高校扩招以来每年不断增加的高校毕业生,例如,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400万大关,达到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高校毕业生则达到495万,比上年净增82万人。共同构成了劳动力市场上庞大的供给流。与供给不断增加不同的是,我国的就业需求总量却变化不大,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也远远跟不上供给的增加,总体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供求不平衡的局面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背景。大学毕业生、新增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这些集中起来的供给在短时间内给我国的就业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2人才结构和经济结构不相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产业的结构性失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以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来说,仍然改变不了低层次生产的现状。加入WTO以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分工中,但主要的产业常常是被固定在技术含量不高的国际分工的底层。因此,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新增的劳动就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需要。加上我国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因此高端就业岗位比如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岗位以及我们通常所说的“白领岗位”与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比出现严重不足。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造成部分学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中,选择延缓就业。

3二元经济和户籍壁垒制约大学生在各地各城市间的流动就业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呈现二元特征——城乡二元结构、东西部地区二元结构、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和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等。大学生在不同的城乡、地区、行业间就业时,所获得的报酬不仅包括工资收益,还包括户籍收益、社会保障收益,有时差别会很大。大学生因为没有所就业城市的户籍,就会为此付出许多额外成本,比如子女入学、个人权益等等都会受到影响。再看社会权益保障,随着行业性质、效益的差异,不同的就业形式享有的诸如医疗、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的范围和程度差别会很大。因此,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二元经济造成的收入差距过大,从而导致了大量学生对城市就业,尤其是对在大城市就业的过度偏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投身到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我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毕业生的就业。正是户籍制度的阻碍作用,使大学生非常重视第一份工作的选择,即一次性择业。这时,就业概率与寻工时间通常是成正比的,寻工所花时间越长,获得理想工作的机会就越大。对城市就业的偏好,尤其是对在大城市就业通常成为许多毕业生的第一选择,因为在大城市就业能够获得较多的收入和较好的就业机会,为了自己的就业目标,许多毕业生表现得非常执着。这也是虽然一方面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毕业前许多学生却并不急于签约的原因之一。

4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就业弹性持续下降

经济增长并不代表就业增长,经济增长只是就业增长的前提条件。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政府应当争取就业的最大增长量,也就是要谋求就业弹性的最大化。但是,近年来,我国就业弹性系数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高校大学生是求职人群的一部分,就业弹性系数走低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一样很大。就业弹性系数走低与长期以来我国所选择的经济增长模式息息相关。据统计,第一产业已经不再具有吸纳就业的潜力;而曾经是吸纳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领域——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趋于下降,这与各地工业化过程中倾向于向资本密集型方式转变有关;只有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仍保持较高的吸收就业能力,成为目前中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但即使如此,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优势依然没有充分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不足,也影响着对大学生的吸纳。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应适当调整工资收入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就业弹性高、就业效应大的行业发展;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去生产领域,去服务行业,去中西部地区工作,同时放低沿海地区的就业门槛。

5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下降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处于不断下降状态,扩招后的就业难与同时出现的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是最直接的反映。通常情况下高等教育都存在着较高的收益率,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基本上都高于其社会收益率;但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都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具体到实际就业环境中,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大学生都有成本收益问题。对于用人单位来说,维持更为低廉的用人成本是其不懈坚持的目标和原则,对于能够满足他们要求的劳动力来说,其收益是没有差别的,而雇用一个大学生具有比较高的成本,这是他们当然不能接受的。企业的目标很简单也很明确,雇用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利润,而大学生具有更高的成本。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在上大学的期间,家庭和本人都支出了相当的费用和人力成本,大学生当然也要考虑其收益。如果大学生获得的收益比接受大学教育前差别不大,是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预期的。而这种观念下的直接结果是,他们在选择工作机会的时候,必然要求获得比普通劳动者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工作待遇。对于一部分大学生来说,选择成为低收入者等于获得了就业机会,而对于另外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接受和现实的差距,也便失去了工作的机会。故而,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是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下降的过程,教育投资回报率的下降趋势在我国才刚刚开始,大学生就业“难”将会成为一个长期现象。

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是一个长期、艰难、痛苦的过程,需要国家的发展和改革,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才有可能解决好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别业舫,张惠兰,陈明金.择业与创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2]时事报告,(2007增刊)时事报告杂志社.

[3]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4]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