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为“轻负高质”保驾护航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课堂观察:为“轻负高质”保驾护航

黄丽红

——以《探索勾股定理》为例

黄丽红

摘要:数学课堂是数学教育的主渠道,是由师生多个信息源组成的信息交互与信息加工系统,这个系统结构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它对系统总体功能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因此,教师们要通过课堂观察,建立合理的课堂结构;通过观察,分析课堂,诊断课堂。

关键词:课堂观察;观察点;观察工具;数据分析

作者简介:黄丽红,任教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五中。

一、课堂观察定义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也是一种行为系统,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二、课堂观察的意义

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这与传统的听评课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所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得到检验。

其次: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改进课堂学习、追求内在价值,面向未来,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从而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如何确定课堂观察点

课堂是错综复杂且变化万端的,要观察到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我们不知道在找寻什么,就看不到更多的东西。因此,课堂观察要求根据观察点的品质、观察目的和内容等事先确定好观察点。

1.根据观察点的品质——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来确定观察点

这是由观察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只能观察到具体的行为表现,如师生之间的提问与应答、阐释与分辨、辅导与练习,教师移动与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同样,所确定的观察点还必须是可记录和可解释的,不可记录等于不可观察,不可解释等于没有观察。

笔者根据对照区“轻负高质”课堂教学评估表的教学结构的两个指标:①教学结构合理,教学节奏适当;教学层次清楚,重点突出,②无效时间少,提高,讲解,概括,评价,废话少;设计了两个观察表:

说明:此表由表1统计而得。

2.根据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个体的需要来确定观察点

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关心的问题不同,需求不同,因而确定的课堂观察点也就不同。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加强的教学领域或某一方面素养来确定观察点,通过观察、研究作为自己改进的参照。实际上,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需求往往不相一致,这就需要在课前会议中通过协商决定。

比如教师想了解学生在学习每个学习板块时,学生的习惯态度,练习的完成及准确情况,可以设计如下观察表:

从学生角度观察设计了:访谈,问卷,课堂检测。

3.根据合作体的需要来确定观察点

课堂观察合作体形成的前提之一就是有共同的合作目标,或是研究一个主题,或是形成合作体的教学风格,或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等。因此,在确定观察点时还要考虑围绕合作体的需要,如,学科教研而言,在观察点的选择和确定上,要思考:本学科教研组近三年的课堂教学追求是什么?确定具体的发展目标之后,就需要考虑与所追求的主题最密切相关的观察点,在这基础上“设计——观察——反思——改进”,从而形成教研活动的跟进链条。

比如:中考与杭州接轨后,试题的难度和题量比以前都有较大的提高,为了适应中考,我们教研员从去年就开始了学生解题能力的研究,并设计了观察表:

五、课堂观察在《勾股定理》第一课时的应用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中具有奠基性地位的定理,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基础,其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的应用性,其教学也处于学生数学思维转折阶段,是一个难点,课标中也一再强调,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这节课笔者力图实施探究性教学,通过设计合适的学习情境做铺垫,引发学生的数学猜想,在铺垫的基础上,通过数形结合,引导学生自行论证,并能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计算。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几何学习,对几何图形的观察能力、几何证明的理性思维能力已经初步形成。

1.教学设计

(1)提出猜想:①分析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关系,提出今天研究的课题:探讨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②学生度量三角的三边并完成表格

(2)证明猜想:①学生总读课本上的证明过程;②教师分析课本图形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证明过程。

(3)应用定理(讲例题,做练习)

(4)小结;

2.课堂观察

(1)观察点确定

想对整场课的结构把握进行分析,笔者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作为一个观察点。

(3)结论

从表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师讲解时间过多,而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时间几乎为0,感觉整个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再次分析数据,可以看出教师讲解时间都花在引导学生推理定理上,学生没有独立思考。

为了避免课上所产生的问题,所以对这次课的第一环节:证明猜想作了一些变动:①证明猜想(利用面积法),学生自主探究

观察数据结论:从表格数据对比来看,课堂时间归还了学生,学生动了,知识掌握也就更好了,准确性也有大幅提高;对教师来,教学过程有了很大改变后,使课的结构便合理,逻辑性更强。

从这两节课的实践来看,学生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由特殊到一般、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结果,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教师和学生的评价

教师的评论:

教师1:我认为还是需要进一步去推敲,比如怎样把工作单处理得更好,就是说学生在讲的时候,在上面讲和投影出来的怎么样一一对应。另外一个就是学生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个三段论的严格证明,光是说理,是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够接受这个定理的得出过程,还需思考。

教师2:通过数据让学生得出猜想,然后通过说理一条一条地对猜想进行逐一说明,这不仅使学生知道了知识的结论,同时也知道了产生知识的过程。

学生的评价:

第一节课的学生:这节课我会用勾股定理解题,但对它如何证明,我还是不太懂;

第二节课的学生:这节课最有味道的是,证明勾股定理,我用了好两种方法进行拼图证明呢。

六、引入课堂观察的效果

1.引入课堂观察,改变了教学方式

根据观察点,分析观察数据,从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及知识达成度。从教学环节所占用的时间等各方面来分析教学,分析课堂的实效性,从而改变教学方式。

2.引入课堂观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引入课堂观察,提高了课堂的实效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在我们现实教学中,很容易忽视,特别是概念课的实施,引入课堂观察后,观察数据使教师不得不面对课堂问题,不得不做组织者,引导者,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

七、我对课堂观察的思考

优点:1.课堂观察只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2.课堂观察主要完成三项任务:一是描述教与学的行为,诊断教学问题,二是帮助教师改进课堂中具体的教学问题,三是改变教师日常的课堂研究行为。

缺点:课堂观察只能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如教师言语、学生的课堂反应,从现象理解本质,是一种归纳的方法;它只能选择一个或若干个观察点或课堂行为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观察研究,听课教师有种只知点不知面的感觉。

课堂观察为每个人的思考、研究提供了一个合作的平台,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与被观察的机会,专业眼光和智慧经常会碰撞在一起,使我们得到更快、更好、地成长。

参与文献:

[1]金燕娜.论课堂观察及其价值[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五中311100

ClassroomObservation:theGuaranteeof“LightBurdenandHighQuality”

HUANGLihong

Abstract:Mathematicsclassroomisthemainpositionofmathematicseducation,andisaninformationinteractionandinformationprocessingsystemcomposedbymanyinformationsourcesofteachersandstudents,andthesystemstructuredirectlydeterminesitspositiveornegativeinfluenceonsystemoverallfunction.Hence,teachersmustestablishadequateclassroomstructurebyclassroomobservationandanalyzeclassroombyobservation.

Keywords:classroomobservation;observationpoints;observationtools;data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