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张蕴宁

张蕴宁辽东学院

摘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比如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缺乏全面深入研究,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等;提出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在回归学科本位、加强人文教育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定位,办出特色,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多元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字: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就一直在探讨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英语+专业知识、英语+专业方向、英语+专业、专业+英语、复语(非通用语种+英语)、主辅修、双学位等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模式。经过几年实践,效果参差不齐,呈现出多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1.1缺乏全面深入研究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

很多高校在没有充分理解究竟什么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应该在什么框架下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就盲目地从单一语言高级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型,从学科本位向学科交叉发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对英语专业学科内涵理解片面,对语言能力要求降低标准,致使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呈下降趋势,动摇了英语专业的学科地位。在考虑外语专业顺应市场需求,强调培养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时,增加实用专业课程设置的呼声远高于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外语本身教学水平,虽然谈的是外语专业,但实有弱化外语专业学科地位的失衡倾向,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开始变得界限模糊。。其次,降低了英语专业的学术水平,忽视了人文教育。

1.2欠缺科学系统的课程设置

为实现设定的英语专业人才复合型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应包括三大模块: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许多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来自外语系,部分教师采取的策略是开设大量的英语技能课,大量削减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的比例,对学生的人文素养重视严重不够,使得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区别不大。

不少高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技能型课程比例较高,但却对实践课程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比重偏少,实践课教学流于形式;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学生缺乏良好的实践平台,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训练和提高难以落到实处。

2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针对当下英语专业建设暴露出的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对英语专业毕业生人才规格要求,不少理工科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和区域特征,积极探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理念和做法对于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英语专业建设。

2.1培养复合性英语专业人才

专业化和复合型看似矛盾,其实是新形势所需人才规格的两个方面,人们既要为学生今后多方面发展夯实专业基础,又要使学生“术业有专攻”,符合国际商务领域用人单位的需求。商务英语专业应该培养具有扎实的中英文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英语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和国际商法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掌握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比较宽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思辨能力、博弈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熟练使用信息通信工具,了解国际商务活动规则,能参与国际商务竞争与合作,能胜任涉外企事业单位、跨国公司、政府部门乃至国际组织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国际型、复合型人才。

2.2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以语言输出假设理论为依据,以注重专业素养的语言输入模式与强调语言运用能力的输出模式的有机结合为目的,培养方案如下:第一,整合技能型课程。对专业基础课的学时、科目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保证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人文知识的输入。第二,增设人文知识类课程。通过开设希腊罗马神话、英国历史文化和美国历史文化等英语课程,帮助学生系统性、深层次地掌握西方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及内涵,建构学生的人文知识体系。第三,加强专业方向课建设。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术兴趣和就业需求,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中突出专业方向性,按照英美文学、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翻译和国际经贸四个模块设置课程,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专业方向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研究。第四,以内容为依托、注重专业素养和语言运用(输出)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通过构建基础技能、人文知识、专业方向与拓展辅助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实现语言技能训练和人文素养及专业知识培养有机结合,培养厚基础,精专业,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并具有一定相关专业知识的英语专业高水平人才。

2.3加强国际合作

采用“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利用暑期小学期,邀请国外合作高校的教授专家举办专业性和学术性较强的讲座,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本专业在国外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利用自己强大的地域和学科优势,启动了“2+2”或“3+1”培养模式,和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交流生合作项目,每年选拔优秀的学生交换到国外学习一年或两年,表现优秀的还有机会留在国外继续深造,攻读英语专业或其他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拓宽了道路。

2.4推行全员导师制和科研导师制

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为每一位本专业新生配备导师。结合英语专业学生多为调剂生的现状,加强导师在提升学生专业认识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学业、生活及未来职业规划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指导,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自主报名、公开选拔的基础上为大三的本科生配备科研导师,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具体的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基本的科研能力。例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中从第二学期开始加入了系列气象类课程,为国家和社会输入英语气象人才。

3结论

我国高校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依托自身学校的特色走出创新之路。要把人文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创新培养模式,探索多元化人才观;切实加强实践教学。总体来说,利用院校自身的强势专业,因地制宜,办出特色,打造自己的专业品牌,形成竞争力,培养出有活力、有实力、有专业符合时代要求的多元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开宝.复合型、研究性和国际化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理念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为例[J].中国外语,2010,7(06):8-16.

[2]王艳艳,王光林,郑丽娜.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调查与启示[J].外语界,2014(02):34-41.

[3]蒋丽平,申保才,梁凌.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06):88-93.

[4]舒薇.基于需求分析的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外国语文,2014,30(04):175-179+187.

[5]司显柱,陈娟.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理念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07):38-42+76.

[6]文旭.全人教育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118-120.